高原风雪夜,天路上的生命救援纪实

高原风雪夜,天路上的生命救援纪实"/

这是一个关于高原风雪夜,天路上生命救援的故事梗概或主题阐述:
"主题:" 在世界屋脊的艰险天路上,风雪交加的夜晚,救援队伍以生命赴生命,克服极端环境,为身处困境的同胞开辟出一条生还之路,彰显了人类意志的坚韧与守望相助的伟大。
"场景设定:"
"时间:" 一个刺骨寒冷的夜晚,高原上风雪肆虐。 "地点:" “天路”——通常指连接西藏高原各地区的险峻公路,如G318国道(川藏南线)等,海拔高,天气多变,路况复杂。 "环境:" 大雪封山,能见度极低,狂风呼啸,气温骤降,路面结冰或被深雪覆盖,电力通讯可能中断,整个世界仿佛被冰雪的寂静所笼罩。
"核心冲突:"
"自然的严酷:" 风雪是主要的敌人,它不仅威胁着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全,也封堵了求助者的道路,放大了救援的难度和危险。 "时间的紧迫:" 恶劣天气可能导致人员被困、车辆损毁甚至生命垂危,救援必须争分夺秒。 "环境的险恶:" 崎岖的山路、陡峭的坡道、可能存在的落石、冰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快,必须争分夺秒把车拉上来!”10月2日凌晨1时,一场与风雪赛跑的紧急救援在青藏铁路沿线悄然展开。

当晚,青藏集团公司拉萨基础设施段那曲信号车间的10名职工刚刚结束岗秀站为期2小时的天窗作业,正准备返回车间时,得知中铁十二局的一辆施工作业车因路面结冰、视线不佳,深陷泥泞小道无法脱困。

“雨雪来得突然,积雪厚度已达10厘米,气温骤降至零下。若不及时救援,后果不堪设想。”参与现场救援并用镜头记录下整个过程的那曲车间职工王志鹏回忆道。

险情即是命令。车间副主任侯晓东与工长张维军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迅速研判车况与环境。他们组织人员用铁锹清除车轮周围的积雪与淤泥,并搬来石块、木板垫入车轮下方,以增加摩擦力。

准备工作就绪后,张维军与侯晓东取出拖车绳,一端系住被困车辆,另一端连接车间作业车。“一、二、三——拉!”在整齐的口号声中,受困车辆缓缓驶回路面。

“成功啦!”现场响起一片欢呼。寒风凛冽中,大家分工协作,历经半小时紧张施救,终于将被困车辆拖出险境。

返回到车上时,救援人员的外衣早已被雨雪浸透,手脚冻得僵硬。他们搓着双手、踩着发麻的双脚,呼出的白气在头灯微弱的光束中若隐若现。

“车间早已备好暖气,每人喝下一包滚烫的感冒颗粒,暖意从喉咙蔓延到心底。”王志鹏说,“洗漱完毕,大家终于能安心睡下。”

这样的风雪救援,在青藏铁路沿线并非孤例。据王志鹏介绍,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高原地区极端天气频发。尽管职工手机随时能收到气象预警,但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令人措手不及。因此他们不仅要保障铁路线路安全,也要随时准备响应各类应急救援。他们的作业车上,常年备有拖车绳等抢险设备。

在青藏铁路沿线的无人区,天窗作业多在列车较少的夜间进行。而在寒冷与黑暗中,铁路职工与其他单位人员之间的守望相助,已成为这片高原上最温暖的风景。(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袁昌玲 宋伟辰 四朗卓嘎)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发布于 2025-10-06 22:43
收藏
1
上一篇:关东风雪情,暴风雨之夜,见证坚韧不拔的民情写照 下一篇:风雨中,那抹最暖的红——致敬坚守岗位的消防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