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飞机,亲切之感油然而生,估计是那些已收作的庄稼吧,整齐的筒状的,从未见过,但似曾相识。
几经周折,终于下榻。
翌日,天蓝得很,我们轻装穿梭于罗马的古宅窄巷之间,温习着那一点点沉淀的历史,凹凸的道路以及陈旧的罗马式楼房,总是让人联想到那肆无忌惮的罗马帝国横行之时,虽然相差千年,但其威严的氛围依旧。眺望巷子尽头的角斗场,便开始了我们的”永恒之城”的第一站。
虽然断壁残垣,但毅然屹立于此,科洛塞竞技场,罗马人毋庸置疑的骄傲。古时奴隶与野兽竞技的地方,虽高大,但已然颓废,近处细看,现代给予的钢筋铁骨才是真正让他站立的缘由。伤痕累累的墙壁,让人浮想万千。
我们幸运地找到了观光巴士,决定先总览一下罗马的名胜们,我们先后经过了卡拉卡拉浴场、威尼斯广场、梵蒂冈、奥古斯都陵墓、西班牙广场、天使与殉教者圣母大殿等好多遗迹与教堂,颇感压力。

(图片选自网络)
第三天,我们一行来到了威尼斯广场。洁白的大理石,在这炎热的初夏里着实耀眼,广场中央三座人形雕像意味着意大利的团结和统一;不灭之火,由两名意大利士兵坚实地守护着。在意大利人眼中,这亦是一座不朽墓,为纪念那些在战场中连尸首都找寻不到的无名战士们。肃然之感!
继续西行,过了台伯河,真的便是另一个国家梵蒂冈——书中反复提到的天主教圣地,的确让人瞠目结舌,确实有辉煌之意。巨大的圆型广场,可容纳近千万之人。游人之多,以至于梵蒂冈博物馆的人群长队已经到了广场的进口外。中间呼应着的两个意式喷泉带来的丝许凉意,不尽人意。
战争的爆发使得罗马成为废墟,但旅游业带来的财富让罗马一次又一次的从破碎走向繁荣。我们也在梵蒂冈买了好多纪念品,作为游人,应该有的风度,我们还是会有的。
第四天,我们走马观花地去了西班牙广场,听到了马梅利之歌,还有费劲万苦找到的许愿池,也就是与电影《罗马假日》里乔.布莱德里骗抢小孩子相机的镜头如出一辙。我们在此只留下了几张照片而非硬币,便匆忙赶另一个地方去了, 趁着暮色。
我们第五天便踏上了远征的步伐,水城威尼斯。
当火车行驶出大陆时,我便兴奋起来,不断想要看清这座传说的梦幻之岛的样子,像是个孩子一样迫不及待。一下火车,出了站门,便是一条人造河。游人络绎不绝,我心情澎湃,笨重地托着大行李箱的我,就往河边使劲地凑——就想看清,这里是否有岸边?真的是人造的吗?是什么支撑着这座城?结果看到的都是石头。
去旅店放下行李,马上回到了水边上。继续琢磨着这座水城。巷子里的海腥味,大海的蔚蓝就在脚下,从未这么近地去品味大海。果然她就在脚下。她是海?还是城?激动的我们在水城中间游荡着,即使暮色已深。迷宫式的城堡,我们跨过大大小小的桥们,几乎每一个拐角都是风景,都是画廊。美的一塌糊涂。
辗转反侧,邂逅于威尼斯的我们,期待着第二天小城的苏醒。
翌日,我们来到了圣马可广场,当然是在穿梭完旖旎的风光和繁多的古迹后。它坐落于威尼斯的东南侧,又是一块大面积的长方广场。高塔与教堂上琳琅的壁画精致如真。广场上的嘈杂声使得这座水城顿时有了活力。
那些类似独木舟的小船被称为“贡多拉”。照了几张空照片,我们便默然退去。大发感叹“有钱真好”。不过,我们还是有尝试水城便宜的水上交通water bus。几乎绕岛数周,这使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威尼斯这座水城。
直到坐在火车上,都无法自拔对威尼斯美的沉浸。感觉到自己来到的仿佛是一座天空之城,天空就在映在脚下。
在回来的路上,意大利慢火车颇有“十字军东征”的意味。耳朵感受到的压力变化本来很是有趣,但到后来,耳朵便开始吃不消了。窗外的景色随着火车的行驶在渐渐向后退去,我们坐在火车里,就像是在经历一个世纪的变迁,回味着曾经的古罗马人带给我们的震撼,品味着如今充满异域风情的意大利赋予我们的惊喜。

作者简介:岩岩,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硕士研究生,曾就职于中国邮储银行、外资银行,喜欢散文创作。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