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日
范仲淹〔宋代〕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宋代范仲淹的诗《九日》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佳作,范仲淹,字希文,江苏苏州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生于一个贫苦家庭,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一生忧国忧民,致力于改革时弊。《九日》这首诗创作于重阳佳节,通过描绘九月九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前贤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首联:“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开篇即点明主题,诗人欲效仿前贤,创作关于重阳节的诗篇。同时,以茱萸相斗的景象,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生命的活力。

颔联:“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此联通过对比宋玉和陶潜的生活态度,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情感的独特见解。宋玉的情感深沉而复杂,而陶潜(陶渊明)则选择沉醉于自然之中,忘却尘世烦恼。诗人似乎更倾向于陶渊明的豁达与超脱。

颈联:“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这里“绿鬓”代指青春年华,“黄华”即菊花,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诗人感叹青春易逝,但菊花却能在严寒中傲然绽放,表现出对生命顽强精神的赞美。

尾联:“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登高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诗人在此处登高回望,感慨万分。他笑那些只知拍手称快的人,未能理解他内心的狂放与感慨。这既是对世俗态度的嘲讽,也是对自己人生追求的坚持。

范仲淹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象,如茱萸、菊花等,巧妙地寓情于景,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哲思。 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宋玉与陶潜的对比、青春与菊花的对比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范仲淹的诗歌语言质朴无华,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和情感,体现了北宋文人的独特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