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城市名字里带“京”字?要猜,如果没人剧透,你大概只会蹦出来北京、南京两个。可还有一个小城,带着“京”字一身正气,却往往被我们忽略,甚至在车票APP上一搜都愣住。

“京”——多大的意思,古时候有点像给城市戴勋章。只有天子脚下的地方才让你自报家门时昂着头说“我是京的人”。这规矩,从三千年前的周朝就立下了,现在虽然淡了点,但余波还在。可等你真正查一下地图,才发现,除了说得出口的北京和南京,不起眼的湖北竟悄悄藏着一座京山市。
说到北京,咱们都熟,几乎没有哪个中国人一辈子没听过这俩字。地铁里人流如织,胡同口的大爷遛鸟,仿佛这城市天生就是喧闹中心。其实,她最早的“京气儿”,是燕国那会儿积下来的,考古队在房山区的琉璃河还挖出过当年的遗址,那会儿叫“燕都”。老北京历经幽州、大都、北平、顺天府,名字一换,就换了个乾坤,尤其明成祖朱棣搬家过来后,拉开了正宗“北京”的历史大幕。到今天六百多年,京城还是那个政治灯塔,谁敢说她不是历史的宠儿?

南京呢?有点像是倚天屠龙的女二号,名头也响,资历也老。看她身上那些名字:金陵、江宁、建康、应天还有天京……二十多个身份轮番上阵,个个拿得出手。六朝古都,说白了就是——在南方待腻了,换朝代就找南京。三国东吴、东晋、南朝四个朝代都安在这里。要是穿越回去,秦淮河畔就是江南烟雨、绸缎生意、文人踟蹰的标准范本。朱元璋拉大旗建明朝,正宗的“南京”才坐实了京都的江山,明成祖北迁后,她被叫作“留都”,不争气却也踏实,时光一走就两千多年。
可说到东京、西京,倒真别当成动画片或者日本首都了。中国古人其实挺幽默,西安就曾是“西京”,洛阳、大宋的开封也做过东京,甚至翻书翻出《千字文》,人家写着“东西二京”。只是世道这么一变,东京西京成了曾经的高光片段,潮水退后,只有北京南京还死扛着“京”的名头。

可是湖北那个小城呢?京山,鲜少人知,她的“京”真没什么高屋建瓴的野心。生在荆楚中部,冷不丁坐落在大洪山南、江汉平原的北端,背靠山水,不与繁华争春秋。要不是我特意查了一下,这小地界12个镇、才60万人,哪能跟北京南京比?论级别,人家连省会都不是,归荆门市管着,地道的县级小市。可你别说,真要追溯根基,京山的历史也算是老朝串起来的,汉初叫云杜县,晋时还分了南新市,后来一次次合并、折腾,才到了隋朝那年正儿八经叫起了“京山”——不是那俩“京”的京,是因家门口有座京源山,把“源”字一砍,剩下的“京山”就成了这地的身份证。
历史喜欢开玩笑,专门让冷门位置溜进“大气”的名字。京山,表面小透明,可要真往档案堆里翻,屈家岭文化一下子就冒出来——史前的稻田,农耕火种,从这里挥洒进长江中游,仿佛悄悄说着:黄河不全是中国的起点,咱们南方也能扛鼎中华。你要是不信考古,京山曾侯壶、西周的青铜车马器、鼎盘,都给湖北博物馆添了底气。这地,还真藏过楚国的姬姓曾国,跟隔壁随州的曾侯乙编钟算是异姓兄弟,一起镇馆。

京山的人不只安于静好山水,闹腾起来也不输江湖。这地方“绿林”二字,可是有出处的。东汉末年,“绿林山”是那一波农民起义的根据地。当年刘秀打下半壁江山,就是从这里抽出一根火柴点着的。绿林湖风景区现在游人如织,可你要把耳朵贴近山脚,仿佛还能听到两千年前那些“绿林好汉”喝彩。
按理说,这样一个地方,不声张才是常态。可某一天,京山突然成“中国网球特色城市”了。不是首都小资的高尔夫,也不是摇旗呐喊的足球,而是网球。要说小地方能把网球场开到二百八十六片,这气魄你不得不服气。别说县级,就算是省城也不常见,大伙家门口、单位门口能约着打一场,抽球拍的风声遍地都是。每到周末,老中青三代凑一块,从居民区到山脚,到处是一派网球的声浪。

其实,搞历史的人最怕见到两个字——“小”和“无名”。可换个角度,京山这类地方反倒有一种松弛的气息。没有大城喧闹,也不抢热点,却在自己的山水间、文化里、清晨的球场上,活得坦荡。麦浪一阵阵,城里的孩子跳水沟,老年人遛弯还能擦见考古队的人扛着洛阳铲进山谷,就是这样的生活,被大多数交通地图和媒体忽略了,却装得下一座足够有烟火气的小城。
历史一直没法定格,总拿“京”压着别人头顶,可京山不在乎。她小,她柔,却也有自己的高光和坚持。“京”字虽大,有时候只剩一座不争的山。有空你去京山瞧一瞧,看她怎么用自己的方式,把千年烟云刻在村头路边、农家饭桌、一片青山绿水之间。

说到底,京山和那些响当当的“京”不同,却也挺好。毕竟,谁又能说只要名字响亮,就一定活得光鲜亮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