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投资的美国第一家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超越肉类)和赛百味合作推出人造肉三明治,自2018年9月起在美国和加拿大的685家餐厅试销。
“人造肉”概念股Beyond Meat 上市不到4个月时间,涨幅已超过500%,公司还上调了2019财年的收入前景,预计全年净营收将达2.4亿美元(约合16.5亿元人民币)。
随后,美国快餐连锁品牌汉堡王宣布在全美近7200家门店普及人造肉汉堡。
机构预测,2019年全球“人造肉”的市场规模将达121亿美元,2025年将达279亿美元。
在Beyond Meat的造富效应下,国内企业迅速跟进。
其中,珍肉和Starfield即将率先推出第一批人造肉产品。
(Starfield是一款“植物肉”品牌,它的主要团队来自蔬食餐厅“青苔行星”)
珍肉创始人吕中茗介绍称,“人造肉鲜肉月饼”将于中秋节前上市,通过天猫等线上渠道销售。月饼仿制老上海鲜肉月饼,由上海老字号代工。
“30多名老上海人参与了试吃和盲测对比,近8成的人没有尝出任何区别。”
消费者在Starfield旗下4家深圳和香港的素食餐厅里,可以花28元购买这款植物肉汉堡,在与品牌方合作的深圳12家餐厅里,消费者也可以品尝由植物肉碎制作的肉饼、肉丸等食品。
那么,什么是“人造肉”呢?
目前来看,它分成两种。
一种是用非动物源的豆类蛋白或菌类蛋白制作的 “植物肉”。
另一种是动物源“人造肉”,在实验室里由动物的肌肉干细胞培育而成。
为什么要生产“人造肉”?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对营养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均衡。

譬如几十年前只有在节日才能吃到的肉类,
现在几乎是一日三餐的必需品。
猪、牛、羊、鸡、鸭、鱼,
还有各式各样的海鲜、飞禽、走兽。
蒸、煮、炒、煎、炸、炖、烧、烤,
说的让人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

但是绝对不能打国家级保护动物的主意!!!

必须承认,肉类不仅鲜嫩可口,
还能提供给我们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各种营养。
但是,敲黑板!
曾有科学家做过研究,全球每年要宰杀700亿只动物
而饲养这些动物需要占用全球大约70%的农业用地,耗费全球约60%的谷物资源。
若按照现阶段的趋势发展,
到2030年,
禽畜养殖产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将占据全球排放温室气体量的一半,将对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负担。
而“人造肉”的发明,适时减少了对资源的消耗。
此外,由于人造肉为人工培育,其营养成分比普通的肉类更可控。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加入脂肪细胞的多少,调节成品肉中的脂肪含量,从而培育出更符合特定需求的肉质。
(减肥者的福音啊,终于不用再考虑怎么燃烧我的卡路里了)

2013年荷兰的马克•波斯特(Mark Post)在伦敦办了一个“实验室养殖肉发布会”,让大厨 Richard McGeown 煎了价值 25 万欧元的人造牛肉汉堡。
现场两位美食评论家 Hanni Ruetzler 和 Josh Schonwald 品尝,
台下 200 位记者拍照报道,
从此掀起在实验室中培育人造肉的热潮。

人造肉的形态不是常见的完整块状,而是呈肉糜状,因此烹饪形式多为肉饼、肉丸、肉条等。
除此之外,其色泽、口味也比正常的肉类要淡很多。
2018年12月,以色列研究团队宣称在实验室中培育出牛肉。
怎么样怎么样,是不是看上去很美好!
BUT
细胞培育这技术也不是没有缺点。
首先就是
太贵了!!!
目前培育得到的人造肉,每千克价格高达4800美元,远非普通消费者所能承受。

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有两个因素:
原料成本高、产物产量低。
培育细胞采用的多为胎牛血清,但胎牛血清目前的售价极高,造成人造肉的成本奇高。
其次就是操作难度大。
人造肉的制作过程属于精密的细胞培育,
细胞对环境中的渗透压、温度、酸碱度、二氧化碳浓度都有着十分精密的要求,且细胞培养液非常容易受到杂菌(如酵母菌、霉菌)污染,从而导致产物制备失败。
这大大增加了对生产环境和技术能力的要求,使其目前仍不能被大规模投产。
“(细胞肉)这种方式产生成本非常高且不可控,尚处于研究阶段,目前普遍采用的都是植物肉。”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秘书长薛岩表示。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教授李健则介绍了新一代植物肉——“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大分子物理等技术,将大豆蛋白结构转换成肉类的纤维状结构,实现对动物肉的全真模拟。”
“目前国内有至少10家植物肉领域的初创企业。”薛岩介绍。
看似前景广阔的人造肉,想要普及还得征服消费者的挑剔味蕾。
消费者对“人造肉”的认可度,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一些网友对“好吃不长胖”的植物肉表示期待,
更多的人则表示“更喜欢真肉”“肉都吃不出真假了,生无可恋”。
所以
有勇气改善营养摄入来源的小伙伴啊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见习记者 顾江冰
监制:王澎;编辑:李沅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