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色花绽放,山路弯弯共赏奇景

七色花绽放,山路弯弯共赏奇景"/

这两个词语组合在一起很有画面感和意境。
"七色花 (Qīsèhuā):" 通常指传说中拥有神奇魔力的花朵,能实现七个愿望。它象征着希望、奇迹、多彩和纯真。 "山路弯弯 (Shānlù wānwān):" 描绘了一条蜿蜒曲折、不直接的山路。它常常象征着人生道路的坎坷、曲折、需要耐心和毅力去探索。
"组合起来,“七色花|山路弯弯”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和意境:"
1. "象征意义:" 在充满坎坷和曲折的人生(山路弯弯)道路上,依然怀揣着美好的希望和实现梦想的可能(七色花)。即使前路艰难,也要相信奇迹和希望的存在。 2. "画面意境:" 描绘了一幅画面:远处或许有传说中的七色花在闪光,而近处是一条蜿蜒向上的山路,充满了探索和寻觅的意境。可能暗示着旅途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寻。 3. "故事或诗歌标题:" 可以作为一个故事、诗歌或歌曲的标题,暗示一个关于希望、坚持和在曲折中寻找美好的故事。 4. "对比:" 神圣美好的“七色花”与平凡甚至有些艰难的“山路弯弯”形成对比,可能探讨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奋斗等主题。
总的来说,“七色花|

相关内容:

山路弯弯十八转,喊声号子直向前。

前人形容山高路陡时说:“滚个洗脸盆下去都要捡一早晨”,纯粹的白描手法,细腻的笔触,将山高路陡坑深的生活环境刻画得活灵活现。同时又道“有一颗露水就能养活一方人”,将人类生存的韧性和面对艰难环境的豁达与乐观心态说得淋漓尽致。

山和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石。有山便有了土地,不管是贫瘠还是肥沃,总能找到适合生长的作物,赋予人们生活下去的物质基础;有水便有了生命之源,这是人、畜以及作物存在和延续的前提。人是最善于抓住机遇的,取万物为我所用而又不断培育新的机遇,从“生”到“熟”的过程,便是与自然界不断磨合的过程,诸多的尝试成就了人们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生”到“熟”也是人们在寻找万事万物间相生相克的法子,懂得了相生相克,万物皆可为食、皆可为药,生存的基础也就坚实多了。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人们不断探索着食疗方法,大病小痛无钱买药抑或无药可买,上山采几根草药,与猪脚、鸡肉之类一起或蒸或煮。

海龙屯遗址。贵州画报社供图

朴实是底色。走在弯弯山路,你会发现山里人的生存哲学朴实而有效。依山而建,逐水而居。

粮仓就在阡陌间。房屋往往建在贫瘠的土地之上或乱石丛中,稍微肥沃一点的土地都用作了耕地,所有的道路都要为耕种让步,日常行走便变得十分的弯曲和崎岖。“羊肠小道”是十分生动的诠释,原本可以平直的道路因守护土地的完整而在石头缝里辟路,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相较于丰收的食粮而言,填饱肚子比路重要得多,路不好走不过是多费些脚力罢了。山朝水朝不如人朝的道理是懂的,日常小路是生产经营的路,缺少人际交流,需要一条大路供商旅等行进,尤其是集镇经济发达之后,有了人们赶集、贸易的主路。

勤劳成就富裕。小农循环经济是山里人生存的主要方式,家家户户都是种养一体化的。小而全的种养方式,成就了山里人殷实的生活,鸡、鸭、鹅、牛、羊、猪以及猫、狗均要养上一些,水稻、旱季作物也要种上一些。山里人有一种被称为“捡”的思维,所谓“捡”就是物尽其用,人吃剩下的家禽、家畜来“捡”,诸如人们不能吃或不好吃的米糠、碎米等“边角料”,扔掉挺可惜的,由猪、鸡等来“捡”可以发挥最大作用;种植留下的稻草、苞谷壳等可由牛、羊等来“捡”。细数下来,在山里生产生活的垃圾是很少的。日积月累中,粮满仓、畜满圈、禽满院、粪满坑成为富裕人家的标配。

互助是战胜自然的法宝。农耕时代,人是最大的生产力。时节、雨水等因素影响,山上人家与山下人家经常“换工程”,山下水势较好,大都可以按季节生产;山上干烧(即缺水),往往要等雨水来临。山上山下便有交换劳动力的基础,几乎不会耽误生产。雨水来得早,就帮助山上的人们打田栽秧,来得晚些,便先插山下的秧苗。吃其实也是吸引人们“换工程”的原因,山上人家因旱土多水田少,多产豆类,栽秧撘谷等大季生产,少不了磨豆腐、炖腊猪脚之类的食物;山下人家,水田多而旱土少,多稻米而少旱地产品,少不了准备绿豆粉、泡粑之类的食材,相互之间满足口福。

山路弯弯十八转,喊声号子直向前。岁月在弯弯的山路慢慢流逝,邻里间的情谊在不断沉淀,日子久了,远亲也就不如近邻,相互提携、相互映衬着过好每一天成了山里人的必修课。

文/付小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编辑/赵怡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发布于 2025-10-03 17:12
收藏
1
上一篇:(散文)山间小径,弯弯岁月情 下一篇:穿越“山路十八弯”,一场惊险刺激的徒步探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