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近代著名教育家、学者严修
严修,清末名宦,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曾任提督贵州学政。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生于咸丰十年(1860 年),直隶天津(今天津市)人。先世居浙江慈溪东乡,顺治年间,七世祖严应翘以经商迁居天津,经营盐业,遂为天津籍。咸丰八年(1858 年),英法联军入占天津,其家迁三河县,又二年,严修在三河出生。其祖父严家瑞,“天性慷慨,有侠义风”。父严仁波,少年治举业,应童子试未 “达标”,即佐父经营盐业。“然尤好宋五子书,常抄录诵读”,总盐商数十年,一生举善事,恤孤贫不遗余力,捐资之数常优于他人。
民国 16 年(1929 年)3 月 15 日,严修病逝于天津里第,享年 70 岁。严修去世后,遍及世界各地的南开校友捐款,在南开中学建 “范孙楼”,塑造铜像。1992 年,南开大学又塑严修铜像于校园,以纪念其一生矢志新学的功绩和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光绪二十年(1894 年),严修奉旨提督贵州学政,朝廷下专门敕令:“尔当端轨仪,崇经术,勤劝课,严坊刻,振维新之典,革积衰之弊。…… 贵州人文听萃,尤宜加意锐新,多方鼓舞,以称朝廷培植人才至意。…… 尔受兹委任,务严绝情面,一秉虚公,振拔孤寒,澄汰污贱,教士有程,取文有法。俾士风不变,时维尔功。” 严修九月十六日离开京师,十一月二十六日至贵阳。为尊师重道,亲自拜会贵阳正本书院院长徐步銮、贵山书院院长邓希濂、学古书院院长熊露陔。接着发布《观风文告》,要求全省生员必须认真应试,严肃考风考纪,“词必己出,无相倩交”。又发布《劝学文告》,表明视学者唯希得 “朴雅之才,不愿浮华之士”,并劝勉告诫诸生:“浮薄傲厌者,名虽久著,亦黜之以儆效尤;敦笃纯实者,文虽未工,亦进之以资矜式。”黔省边徼,交通闭塞,自来缺书少籍。严修遂决定将自京携带入黔的十四大箱书籍,置之学舍,“以供多士之讽览”,计经、史、子、集四部,凡书 65 种万余卷。后有评论:“书虽不多,而已纵贯古今,横及四部,…… 以增学子之精博。当时对偏僻之贵州学界,影响特大。” 为长久计,严修决定仿天津官书局例,在贵州设官书局,经营并刻印各类书籍,对全省学子廉价供应,使之有书可读。当即与文仲瀛、谭芝云两太守协商计议,皆得共识。同时严修拟定《谨议设立官书局章程》,提请督、抚并奏报朝廷得到批准,选定贵阳车家巷内资善堂为局址,内设刻坊、书库,外可作售书门面。通过借贷筹得二千余金,以一半发商生息,补贴书局经费;另一半五成购各省图书,五成添刻书版。选乡绅董局事,司事二人,一管书籍,另一管门肆,官书局即告建立。
严修在贵州期间,率先对贵州的书院进行大胆改革。首先对贵阳现有的三所书院重新厘足规制,进行全面整顿,拟出《三书院条规》。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他本着 “中学为本,西学为用” 原则,以学古书院为 “试点”,在全省公开招考生员,并与绥阳乡贤雷廷珍宿学商定,拟出 “招生文告” 和 “学堂章程”,向全省公开发布,各府州县共选优秀学子 46 名。通过考试,录取姚华、刘显治、周恭寿、毛邦伟、陈国祥等俊秀 40 名,书院三月正式开学。由雷廷珍出任山长,兼授经学。书院还开设外语(英、日)、时务、政要,以及数学、格致等自然科学。严修也常到书院授课,向书院教师学习数学、英语,并为学子订 32 字《箴规》:“义理之学,孔孟程朱。词章之学,班马韩苏。经济之学,中西并受,中其十一,而西十九。” 主张 “中学为本,以经义为主;西学为用,以数学为入门。” 严修的这些措施,是中国书院文化教育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故世人也以 “经世学堂” 称之。
严修在发布《观风》《劝学》两文告后,又对全省士子童生进行全面的科试考核,故先定出题范围。对生员计有策论题四:辨志、明师、评文、匡时;杂著二题:《朱子近思录》书后,恭拟《钦定四库全书叙目》。对童生计有四书文题一道:行已有耻;诗题一道:赋得诸君何以答升平;赋题一道:《昭明文选》赋。按制,一省学政要对全省的学堂进行视察考核,严修在贵州的视学过程历尽艰辛。
从他到贵阳的第二年二月四日起,即赴安顺府、兴义府、普安厅、大定府(今大方)、遵义府、仁怀厅视学考试,至闰五月十八日回到贵阳方告结束。二十一日起至六月十三日,又对贵阳童生举行考核,还出了一道算术题,并向朝廷《奏报上游岁试事竣》折,汇报情况。八月二十八日起,赴平越(今福泉)州、镇远府、石阡府、思南府按试。在镇远有《论西学之用与用之之法》命题,在石阡有《卫青、霍去病论》命题。这一年的春节,严修是在考点度过。直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二月初一,思南按试才告完结。二月八日,即又赴铜仁,有《论洋务》《问历代农政》《商君论》等考题。铜仁考试完毕又到思州(今岑巩),有《论桐城文派》《曾文正公日记书后》《问董仲舒天人三策其大旨若何》和《赵奢赵括论》等。思州试竣至黎平,考核事整历时一月。五月十九日,由黎平起行赴都匀,对童生命题为《孝子爱日论》,对优生则考《论东西各国强弱》等,仍历时一月,二十九日离都匀回省。到贵阳后,立即又对 “经古补考”“文生复试” 至七月二十九日,全省考核之事才暂告一段落。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十月,严修又开始第二轮考核。在遵义,对生童或文生的考试或复试的题有如《自强论》《问书院之名昉于何时,历代规制如何》等。在大定(今大方),论述题为《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等。在兴义,拜谒文庙,看 “各学文生呈札记、日记、杂著及批点读本者,约十余起。” 正月十一日起,面试镇宁、永宁、安平、清镇生员,十四日在安顺。二月初一日回到省垣贵阳。三月,又第一次月课算学,有生监文童共 30 人,后经考课,取录 20 人。拟《示应乡试士子》文,昭告全省,又拟奏《考试完竣折》奏报,贵州整个视学考核终告顺利完成。
严修在贵州视学的三年中,通过对贵州全省的科试考核、倡导新学、改革书院等一系列活动,深感原有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内容已完全不能适应新学教学内容发展和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因此对科举的改革已迫在眉睫。还在视学的最后阶段,已孕育了一个对科举制度改革的新方案。故他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十二月十七日任满离贵阳回京的前一天,直接向朝廷上疏,《奏请开设经济特科折》。其大旨:一为岁举,一为特科,先举特科,次行岁举。特科内容:“或周知天下郡国利病,或熟谙中外交涉事件,或算学律学擅绝专门,或格致制造能创新法,或堪游历之选,或工测绘之长”,分为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等六事。考试不拘已仕未仕,一经录用,皆比于正途出身。
严修的《请开经济特科折》,在 “戊戌变法” 中,光绪曾下诏施行,当时李端棻、张之洞等大吏就保举数十百人。但随着 “百日维新” 的失败,慈禧即下诏停罢。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七月,严修决定派子智崇、智怡赴日本,考察 “政务”“教育”,先后在神户、大阪、东京、京都等地的造纸、纺织株式会社、商品陈列所、众议院、警视厅、监狱署、驻兵处参观考察。此外,特别考察各级各类学校和幼稚园、女校、惠慈院、小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普通师范学校、高等工业学校、美术学校、体操学校、商业学校、农科大学、华族女校、聋哑学校、音乐学校、弘文学院、帝国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于九月二十七日回国。二十九年(1903 年),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新学制 “壬寅 — 癸卯学制” 诞生,是时严修提出的 “开经济特科” 重新得以在保和殿开科举行。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委以严修任直隶学校司督办,总理直隶学校事务,并批准严修再度赴日本考察学校司事务。
光绪三十年(1904 年)四月十六日,严修偕张伯苓等抵长崎,接着到各地考察参观各级各类学校,主要是在文部省会见久保田大臣等官员,听取了有关各类学校建制、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的介绍,直到七月初才回国。接着严修与张伯苓共同协商在天津自己兴办学校事宜,正式启动在天津兴学育才之大业。是年九月,严修请张伯苓在家中设馆,教授子侄 5 人,半日读经典,半日读西书,世称 “严馆”。又二年,天津乡绅王奎章在家设塾,称 “王馆”,后两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即 “敬业中学堂”,张伯苓任校长,该学堂即为天津南开中学前身。随后,严修又与张伯苓商讨筹办初级师范学堂、女学堂、幼稚园等。
三十一年(1905 年),清政府下诏:废科举,兴学校,成立 “学部”,并将国子监归并学部,由荣庆调补学部尚书,严修署理右侍郎,熙瑛补授左侍郎。是时学部初设,严修多方筹划,并拟定新的 “教育宗旨” 上奏,同时极力筹办新学。在天津兴学计有:成立天津教育研究所;改天津校士馆为师范学堂;收回法国人在如意庵所设学堂,建立如意庵官立中学堂;将铃铛阁普通学堂改为天津府中学堂;新建高等女学堂和官立女子小学堂;改严氏女塾为严氏女学,设高、初两级;于家中设保姆讲习所,培养幼儿教育师资,兼设幼稚园作实习场所;在保定创设保定师范学堂;改保定校士馆为科学馆;设立教育研究所。(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