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驻在大洪村——“80后”驻村第一书记代轶的为民奉献之路

把心驻在大洪村——“80后”驻村第一书记代轶的为民奉献之路"/

以下是一篇关于“80后”驻村第一书记代轶的为民答卷的文章,标题为“把心驻在大洪村!‘80后’驻村第一书记代轶的为民答卷”:
"把心驻在大洪村!“80后”驻村第一书记代轶的为民答卷"
在湖北十堰的群山之中,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大洪村。近年来,大洪村在一位“80后”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就是代轶,一个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乡村、把心驻在大洪村的优秀青年干部。
2018年,代轶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请缨到脱贫攻坚一线,成为大洪村的第一书记。初到大洪村时,这里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村民收入低,许多家庭还生活在贫困线边缘。面对重重困难,代轶没有退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大洪村脱贫致富,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让“钱袋子”鼓起来"
“要想富,先修路。”代轶深知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硬化了村里的道路,通了水泥路,方便了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他还修建了蓄水池,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
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代轶深入调研,了解大洪村的资源禀赋和村民意愿,决定发展特色产业。他发现大洪村气候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代书记来村里还不到半年,可咱们村的变化,真是看得见!”一提到驻村第一书记代轶,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昌翠就忍不住点赞,“他带来的不只是项目,更是发展的希望!”

今年5月,来自贵阳市人大法治研究中心的代轶,接过驻村帮扶“接力棒”,成为大洪村第一驻村书记。从机关办公室到乡村田间地头,自驻村以来,他迅速转变角色,深入群众走访调研,结合村情制定驻村工作计划、任务清单,以实干推动乡村发展、改善民生。短短数月,这位80后书记就成了村民口中的“自家人”。

大洪村坐拥贵金古高速过境优势,森林覆盖率超70%,海拔高、气候凉爽,猕猴桃、黄金李、百香果等特色种植产业发展迅速,发展乡村避暑旅居条件优越。代轶瞄准“绿色家底”,全力探索推动避暑旅居产业发展。他积极协调派出单位资源,专业民宿团队进村调研,牵头拟定《大洪村旅居发展建议1.0》,为村民改造乡村民宿提供专业指导,并组织大家前往青山苗族乡绿化村和“英子小院”乡村民宿实地学习,帮助大家打开发展思路。

为解决资金问题、增强群众信心,代轶积极争取市人大支持,成功获得企业帮扶资金45万元,推动6栋闲置农房实施乡村民宿改造。今年9月,大洪村首批乡村民宿开始试运营,迎来了20人的避暑旅居团。“闲置房子变得这么漂亮,还能增加收入,真是大好事。”白岩脚组村民雷雷看着焕然一新的房屋喜笑颜开。

围绕避暑旅居产业的配套,代轶同步推进村庄环境提升,组织修建乡村舞台,发动群众开展村庄清洁,美化客运招呼站,计划推动90余户群众的生活污水收集排放改造和1.9公里沟渠治理,协调10万元资金提升基层综合文化站。他还计划在路边撒上花卉种子,一步步“扮靓”大洪村。

“很多工作无法立竿见影,总怕辜负大家的期望。”尽管干劲十足,代轶也坦言压力不小,但他始终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边学边干解民忧。驻村不到一个月,他就为排坡组陈荣学老人修复爆裂水管,协调水泥沙子修建门前防滑台阶。针对林场组水管老化问题,他用驻村经费购置一公里新管道,与村民一起动手安装,解决了12户人家的饮水问题。“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感谢,让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代轶说。

大洪村是市人大定点帮扶村,自2016年起,持续派驻干部开展驻村帮扶。代轶积极承接上一任驻村书记的工作,持续推进无盐酸菜加工厂项目落地。今年7月,加工厂进入试生产阶段。代轶帮助拓宽销售渠道,目前产品供不应求,预计年产值可达150余万元,计划明年进一步扩大产量。工厂已吸纳十余名村民就业,带动80余亩青菜种植,村集体每年还可获得5万元保底分红。

此外,代轶还推进“蚯蚓+共享菜园”生态农业试点,利用蚯蚓粪便生产有机肥改善土壤,试种2亩贝贝南瓜和百香果成效显著。南瓜成熟后很快售罄,百香果也长势良好,明年计划扩大种植规模。

“希望驻村期满,能真正为大洪村的发展出份力,为群众谋得实实在在的福利,不辜负这段时光。”代轶的话语朴实,却充满力量。从机关到乡村,他把心“驻”在大洪村,而这份实干与真诚,也让群众把他深深“装”进心里。(息烽县人民政府网)

发布于 2025-09-29 21:13
收藏
1
上一篇:琴岛诗潮涌动,代银河挥毫颂劳动——外四首佳作赏析 下一篇:待我归途,代我穿梭,带我温暖回家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