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重庆这两年,解码国际交通枢纽,轻轨穿楼之外的魅力

我在重庆这两年,解码国际交通枢纽,轻轨穿楼之外的魅力"/

重庆在过去二十年,尤其是近十年飞速发展,其“国际性”和“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你提到的“轻轨穿楼”确实是重庆独特的城市景观,但它只是这座城市复杂交通网络的一个缩影。以下是我对“我在重庆这两年:国际交通枢纽,不只是轻轨穿楼”这个主题的一些思考:
"1. 轻轨穿楼:城市韧性与创新的外在表现"
"地理挑战的解决方案:" 重庆地形多山,地面上空间有限,轻轨穿楼(如两江索道下的轻轨、部分轻轨线路利用建筑物间隙穿行)是其在有限空间内实现高效、便捷公共交通的直观体现。这展示了重庆在克服地理限制方面的城市智慧和工程能力。 "城市景观的独特性:" 这种设计确实构成了重庆独特的城市风貌,成为了一张流动的名片,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它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高效连接:" 穿楼轻轨极大地缩短了某些区域的通勤距离,提高了交通效率,是城市内部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国际交通枢纽的深层含义:远不止轻轨穿楼"
要理解重庆作为国际交通枢纽,需要看更宏大的格局和更硬核的支撑:
"航空枢纽:"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 (CKG):" 是中国西部唯一的“双枢纽”机场之一(另一个

相关内容:

原创丨西部红土地

作者丨红土地观察员

距离重庆初次登上“网红城市”宝座的2018年,已经过去了快7年的时间。


如今再看,是什么塑造了重庆的“网红”气质?


我们可以从社交软件上最火的旅游标签上找找答案:


“李子坝轻轨穿楼” “洪崖洞夜景” “长江索道” “两江邮轮”“赛博朋克”“8d魔幻交通”......


众多的标签吸引了无数游客奔赴重庆。


但究其根本,这些标签的背后,并非是刻意营造的奇观,而是重庆先民人为突破山河阻隔,所踏出的每一条“活路”


轻轨是为了翻山,索道是为了渡江,盘根错节的立交桥是为了解决高差问题,


他们首先是生存的答案,是功能主义的极致表达,却不经意间雕琢出了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骨骼和灵魂。


中国有很多桥都,世界上有很多山城,但却只有一个重庆。


这是《我在重庆这两年》系列文章的第三篇,这次我们来聊聊路与交通是如何塑造出独特的重庆?




如果将时间倒回60年前,这座城市的运输远非今日这样从容。


彼时,跨越长江与嘉陵江,依赖的是36艘轮渡的日夜穿梭,日均10万人次的乘客量让两岸的码头永远喧嚣。船舱里扳舵的工人汗透衣衫,江风裹挟着柴油与潮润的水汽灌入船舱。



因此,那时候重庆的标签是码头


如果说成都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重庆就是商业文明浸染下八面来风的码头江湖


直到现在,这份码头时代留下的遗存依然吸引人:


在今年,一条叫渝中客2180的渡轮在短视频平台火了。


这艘船是忠县最后一艘水上公交,30年带着沿岸的上百位年迈的菜农,将他们摆渡到忠县卖菜。


烟火、生活,是码头无意间为城市留下的注脚。


图源:忠州融媒


但渡船的运力有限,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天气。一旦江上起雾,两岸的世界便瞬间模糊。趸船上会迅速积聚起黑压压的、焦急等待的人群。等待一小时、两小时、甚至三四个钟头都是常事。


1966年,重庆的第一座跨江大桥——牛角沱嘉陵江大桥通车,宣告着桥都的时代来临。



要理解重庆的交通,就得了解它的桥。


牛角沱嘉陵江大桥的通车,让两岸通行的时间从数小时缩短到了几分钟。


之后重庆的桥梁建设便按下了快进键,石板坡长江大桥、黄花园大桥、石门大桥、菜园坝大桥.....次第飞架南北。


而近年的代表作,是专为轨道交通设计的千厮门大桥与东水门大桥。它们不再仅仅是通行的工具,更是成为了来重庆必拍的风景。


2023年,一座连接巴南区和大渡口区的过江通道——白居寺大桥,更是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星际穿越”般的科幻气质爆火。



除了桥之外,江面上还有一条特别的运输线——索道


1982年的元旦清晨,第一班嘉陵江索道缓缓滑过两江交汇处,开启了重庆的初代立体交通



1987年,长江索道竣工,两江四岸间由空中的飞索联络了起来。


2011年2月,运行了29年的嘉陵江索道和山城告别,索道运营的最后一天,1.2万人前来体验。


到了今天,索道作为交通工具的功能性需求逐渐被代替,而长江索道则从一种“出行方式”,成功地转型为一种体验式的景观。


它不再是市民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却成为了游客来到重庆必打卡的景点。



说到景点,就不得不提到重庆轻轨2号线,也包括了著名的李子坝轻轨穿楼。


在作为城市奇观爆火短视频之前,重庆人是完全不理解李子坝有什么特别的(可能现在也不太理解)。


图源:重庆轨道交通


但轻轨的便利,每个人都切实可知。


从20年前,轨道交通2号线投运,到如今14条、575公里线路纵横交错,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山地轨道交通网络,重庆的轨道交通满足了中心城区约56.5%的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平均每天超过400万人次乘坐,累计接待乘客117亿多人次。


到2027年,重庆将实现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750公里。


这张750公里的交通网络,将成为重庆这座超大城市的“大动脉”。


之前我们的文章下,曾经有网友发出疑问,轨道交通盈利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延伸运营里程?为什么还要往“偏远”的地区修轨道?


因为重庆是一座常住人口近3200万的超大城市,更何况重庆独特的山地格局,让道路建设先天受限,在“两江四山”之间,空间被层层切割,轨道交通的大运量、高效率,是目前对于地理限制的最佳解法,是山地生存法则下的必然选择。


重庆的交通叙事,远不止于连接两岸,更在于如何在这垂直的山地间,构建起一套立体的血脉网络。正是这种独特的空间约束,反而催生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交通景观,让功能本身成为了最迷人的风景。


那么,未来呢?


不止于长江上游的码头,而是要做国际化的交通枢纽。


2025年4月,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投入使用,去年底,随着第四跑道的启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已成为中西部首个拥有4条跑道的机场,如今T3B航站楼的加入,将进一步推动重庆迈向国际枢纽城。


国际航空枢纽的发展对于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极大,航空运输每增加1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可带动地方GDP增长18.1亿元。


而根据中国民航局的数据,到2035年,成渝地区市场需求旅客吞吐量将达到3亿人次和起降210万架次,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之后的第四大机场群。


2025年6月,重庆东站正式投运,3场15台29线的规模将让它成为西部最大的高铁心脏。


从这里出发,渝厦、渝万、成渝、渝贵、渝昆5条高铁干线如动脉般辐射开去,将重庆牢牢锚定在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枢纽位置。


未来,从这里出发,1小时通达成都、贵阳,3小时触及长沙、武汉、西安,6小时直抵北京、上海、广州——时间与空间的压缩,正在重新定义重庆在中国版图上的坐标。


与此同时,长江黄金水道也已焕发新生。


果园港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集装箱集散中心,已经实现了“前港后园”的智能化运作。来自长三角的货轮在此停靠,集装箱可通过渝新欧班列直接发往欧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两江新区发运沪渝直达快线647艘,运输集装箱20.4万标箱。


以上这些,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几个片段。这条纵贯西部的物流大动脉,让重庆成为链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物理连接点。


来自东南亚的水果、长三角的电子产品在这里交汇中转。今年上半年,两江新区还发运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503列,同比增长5.1%。在此基础上,上半年长安汽车、睿蓝汽车等企业通过果园港口岸申报出口整车2.64万辆,增长25%;货值24.11亿元,增长24%。


当这些交通网络交织在一起,桥都、山城、网红的标签依然在,但在这之上,一个“国际枢纽”正在成型。


重庆这座城市用交通书写的历史从未停止更新。


从江面上轮渡的汽笛声到高铁的呼啸,从索道的钢缆到中欧班列的轨道,每一次运输方式的变革,都是重庆突破地理局限、重塑发展格局的探索。


而这座最懂以路破局的城市,开启的将是一个“网红”标签无法概括的更为辽阔的未来。

发布于 2025-09-27 09:42
收藏
1
上一篇:秋老虎犹在重庆,你敢挑战秋装?速来换装指南! 下一篇:精绣巴渝山水画卷,匠心独运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