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美食探秘,不只有盐水鸭,这10大糕点更是一绝!

南京美食探秘,不只有盐水鸭,这10大糕点更是一绝!"/

确实!南京不仅有闻名遐迩的盐水鸭,其糕点文化同样源远流长、独具风味。这座城市汇聚了江南的精致与烟火气,诞生了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糕点。以下为您精选了10款(包含一些传统与现代结合)极具代表性的南京糕点,每一款都值得您细细品味:
1. "梅花糕 (Plum Cake)" "特色:" 南京最具代表性的街头小吃之一。外层是香脆的糯米饼底,内馅通常是香甜的红豆沙,有时会加入桂花增加香气。刚出炉时外脆内糯,热气腾腾,是老南京记忆里不可或缺的味道。 "体验:" 口感层次分明,甜度适中,是快速补充能量、感受南京市井气息的好选择。
2. "鸡头米 (Chen Tui / Water Chestnut Cake)" "特色:" 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糕”,而是一种糯米点心。口感极其细腻软糯,像云朵一样轻盈,内馅是香甜的鸡头米(荸荠)碎,有时会点缀红枣或桂花。常作为甜点或茶点。 "体验:" 吃上一口,满嘴留香,甜而不腻,是江南点心的典型代表。
3. "海棠糕 (Haitang Gao / Apple Cake)"

相关内容:

公元前472年,范蠡在秦淮河畔筑越城,南京的根就这么扎进了土。

后来它当六朝古都,画舫在河里摇着笙歌,

王谢堂前的燕子啄过春泥;

到明朝,朱元璋把明故宫的红墙砌得老高,

可没几年成祖迁去北京,只剩残碑在草里晒着太阳。

老南京的日子裹着烟火气,早上一碗鸭血粉丝汤,鲜得能尝出晨露的味;

元宵时夫子庙的花灯亮成星河,小孩拽着大人的手追光。

有人站在乌衣巷口念刘禹锡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抬头看,

燕子早飞进寻常人家的屋檐下,把千年的故事,都揉进了巷子里的叫卖声里。

其实,南京,不只有盐水鸭,这10大糕点更是一绝

洪蓝玉带糕

乾隆南巡时在无想寺偶遇的“御带”。

寺僧以糯米糕献之,皇帝见其色如玉、形似带,笑称“此糕及朕之御带也”,自此名扬。

其制作讲究“三三九揉”

糯米炒香后陈化数月,糖水调配需精准,分层填入豆沙、芝麻等馅料,

蒸制后切薄如纸,入口绵软细腻,甜而不腻,低糖健康,老少皆宜。

如今这道非遗糕点,既保留传统手作温度,又融入现代健康理念,

成为南京人舌尖上的乡愁,也是外地人打卡的“步步高升”美味。

南京茶糕

明代已盛,因老南京人茶饮时食之得名。

隋唐“花折鹅糕”,宋元时更盛,清《随园食单》载其“甜而不腻”。

青奥会曾以“金陵茶香方糕”待客,糯米混抹茶粉,甜软沁香。

此糕四方形,半透明红白层,米粉过筛如丝,

夹芝麻糖馅,蒸后粉细软糯,桂花香隐现

今多作早点,三条巷、评事街尚存老铺,手工现蒸,

切口留菱形印,外地客常购作伴手礼。

一口茶糕,是六百年烟火气,咬得出南京城的慢时光。

南京海棠糕

创于清,形似海棠得名

姑苏丫鬟“海棠”以剩料烤饼,小少爷嗜之,遂名。

民国观前街“赵永昌”铺用七孔模烘烤,中蕊六瓣如花。

以小麦粉、豆沙为主,老面发酵,面浆酸香

烘烤后撒饴糖、青红丝、芝麻,焦脆皮裹清甜豆沙,热食尤佳。

制时需控火,过旺则苦,不足则生。

如今手艺人少,但甪直古镇仍有老味,木樨豆沙香浓,

面皮外脆里韧,一口下去,甜润漫喉,是外地人打卡、本地人怀旧的“土蛋糕”。

南京桂花糕

诞生,绕不开明末新都小贩刘吉祥的巧思。

他取杨升庵“月宫折桂”的传说,将鲜桂花浸蜜、拌入蒸熟米粉,

创制出这款“桂香透骨”的糕点。

乾隆南巡时,更因贪食误了行程,留下“金桂作饵,朕亦成鱼”的趣谈。

形如秋霜凝雪,质软糯而不粘牙,甜中带桂的清冽

咬下时仿若嚼碎了整个金陵的秋。

做法极简却讲究:糯米粉与粘米粉按比例调和,

拌入糖桂花蒸制,出锅时淋一勺蜜汁,香甜便从舌尖漫到喉间。

这口秋天的味道,藏着南京人三百年不散的烟火气。

南京梅花糕

源于明朝,乾隆南巡时见其形似梅花、甜而不腻,

赐名“梅花糕”,胜过宫廷御点,流传至今。

其形如梅花绽放,金黄酥脆外皮下裹着豆沙、

紫薯等绵密内馅,顶部点缀红绿丝、小元宵,

咬开时焦香与软糯交织,甜香在舌尖层层散开。

老南京冬季必吃,热乎一口暖胃暖心,外地游客打卡必尝,承载着秦淮河畔的童年记忆。

做法虽繁,但那份甜糯的烟火气,才是最动人的江南味道。

南京青团

春日里的一抹碧玉。

其诞可溯至周代寒食节,百姓为禁火备冷食,艾草染糯米成团,

唐时白居易诗“寒食青团店”佐证其名

袁枚《随园食单》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道尽其精髓。

青团外皮糯韧,艾香沁脾,内馅或甜豆沙细腻,

或咸蛋黄肉松流油,一口咬下,春野的清鲜与烟火气在齿间交融。

老字号,至今仍守着传统手艺,排队三小时只为一口温热青团,

正是南京人对这抹春日味道的执念。

南京蟹壳黄烧饼

清末诞于秦淮河畔,永和园酒楼改良后成“秦淮八绝”之一。

朱元璋曾赐名“救驾烧饼”,乾隆誉其“皇印烧饼”

皆因它形似蟹壳、色如蟹黄,酥脆掉渣。

梅干菜与五花肉馅经炭火慢烤,外层12层酥皮油亮如金,

内里咸甜交融,咬开时热气裹着脂香直窜鼻腔。

如今夫子庙老字号仍守着炭炉,现烤现卖,一口咬下,麦香、油香、芝麻香在齿间炸开,

《南京印象》里朱自清都夸“香酥白亮”。

这口老味道,藏着南京人的烟火气,也藏着外乡人寻味江南的执念。

南京鸭油酥烧饼

明时军粮起家,今成秦淮八绝

鸭油裹面,九层酥皮薄如棉纸,咬一口“咔嚓”脆响,内里绵软蜂窝

咸香葱油与甜润芝麻在舌尖交织。

朱元璋时代鸭油弃之可惜,南京人巧思将其揉入面团,

经200度炉火淬炼,酥到掉渣却无油腻。

老门东小店前,常现排队盛况,趁热咬下,鸭油鲜香混着芝麻浓香,

瞬间溢满口腔,连指尖残油都忍不住吮尽,这才是“鸭都”对鸭子的终极浪漫。

南京绿豆糕

始于春秋伍子胥传说,百姓端午以糕祭其忠魂,延续千年。

明时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其“解诸热、补益气”,清《食宪鸿秘》详述古法:

脱皮绿豆蒸熟加糖捣匀切块,蔡日升糕坊更成贡品,远销南洋慰侨愁。

色浅黄嫩绿,口感细润绵软不粘牙,苏式添麻油更松软,京式无油干爽

做法简易:绿豆泡24小时蒸熟,加黄油、糖、茶粉翻炒,模具压型,冷藏更佳。

一口糕,半部史,甜而不腻里藏着古人的消暑智慧与今人的味觉乡愁。

南京茉莉花糕点

源自六合民歌《鲜花调》,抗战时期新四军何仿采集改编,

1957年定型为《茉莉花》,成为文化符号。

外皮酥脆如秋叶,内馅融合现泡茉莉花、蜂蜜与麻薯,清雅花香与甜润交织,

咬下时酥皮簌簌落屑,内里软糯弹牙

做法讲究水油面与油酥面复合擀制,

形成十二层以上酥皮,烘烤时需精准控温至金黄。

糕点传情,南京的甜藏在老手艺人的指头缝里。

洪蓝玉带糕的糯米香,茶糕里的桂花影,都是日子压实的年轮。

您若得闲,穿巷子找那老铺,师傅准笑吟吟递上一块:“趁热!”

酥皮簌簌落进掌心,甜馅儿暖呼呼贴着舌尖,

这时节,什么古今兴废、六朝烟雨,竟都化作一句:“再包两斤,我带家去!”

手艺传了几代人,炉火却还烧得正旺。

甜味爬过战火,淌过秦淮河,到底没断。

您细品,糕里嚼得出人说话:日子还得过,且得往甜里过。

#记录我的2025#

发布于 2025-09-27 02:13
收藏
1
上一篇:南京旅游必购特产,精选伴手礼推荐清单 下一篇:定了!江苏25款“2021长三角特色伴手礼”,你心水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