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园诗意生活
每一次清晨的列车鸣笛,都像是一个远方的呼唤,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把它当成日常的陪伴。或许你也曾幻想过,如果身处二线或三线城市,能否像北上广的地铁一样,每天乘坐高铁通勤,不必在拥挤的公交中辗转,也不用苦等一班缓慢的城际班车。可现实往往让人失望,中国浩瀚的铁路网络,并没有真正考虑过通勤这个刚需。

小时候,我们总是把火车想得很神秘——它承载着探亲、旅行或追梦。但步入职场后,你发现这些“远方”工具与自己最切身的生活——每日两地奔波——好像不再有关联。许多人工作在大城市,却不得不居住在更远的郊区或者下属小城市,通勤成为了生活不可逃避的一部分。那种早上在拥堵的公路上耗费一个小时的无力感,那种希望铁路能“救我一命”的渴望,许多人都深有体会。
小李是成都的一名白领,家住德阳,距离公司仅有四十公里。理论上,配套完善的铁路可以让他每天半个小时到达办公室。但他真正尝试后,才发现高铁车次稀少,发车时间间隔大,而且早晚恰好没有适合通勤的班次。除非他愿意凌晨就动身,或等待夜里很晚的返程。久而久之,他选择了拥堵的私家车,忍受长时间堵在路上。其实像小李这样的情况,在湖南株洲、河北保定、山东泰安等地比比皆是。
为什么中国铁路没有为通勤设计呢?表面原因是运载能力分配和经济考量。中国纵横交错的铁路网络在过去几十年里,主要面向两种目标:一个是长途流动,如春运、旅游、货物运输;另一个是城市内部的轨道交通,比如地铁和轻轨。至于跨城近距离通勤,这块领域始终被有意无意地忽略。高铁技术已强大到时速三百公里,但票价不适合高频使用,班次也未专门排布“通勤时段”。
相比之下,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国家早就发展出“通勤铁路”。他们不仅有跨城市的“普通快车”,还特意为上班族加密早晚班次,票价经补贴可负担,甚至提供月票、年票。这套系统给予了大众更大的生活空间,允许人们居住在更宜人的小镇,而安心在都市工作。不仅减少了大城市房价压力,也优化了资源分配。
而中国的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有着巨大的通勤需求。比如深圳与东莞、广州与佛山,长三角的苏州与上海,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两地奔波。然而多数时候,他们不得不依赖慢铁路、长途汽车甚至自驾,因为铁路系统并未像地铁那样,以高频次覆盖这些线路的早晚高峰。如果你观察这些线路的官方时刻表,会发现“高铁”更多还是以长途旅行为主,从价格、时刻到服务,都与通勤者的实际需求有一定距离。
也许有人会问,铁路部门难道不知晓通勤的需求吗?事实上,背后的原因并不简单。一方面,铁路投资巨大,优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和客流稳定性,通勤短途高频的需求对于现行的定价和车站管理体系来说,反而是“难以适应”的变量。另一方面,相关管理权也往往归属国家级或省级部门,与地方的实际通勤需求的衔接不足。而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利益,常常“抢轨道资源”,在城市内部修建地铁,用以缓解市内通勤,却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推动跨市通勤铁路线的建设和优化。
哪怕如此,最近几年还是出现了一些新的尝试。珠三角、长三角开始试点“城际铁路”“市域快线”,如广州至佛山的城际快轨、沪宁线的加密班次,但整体来看,范围有限,系统化程度不足,覆盖面远远不及真正的地铁网。而高铁月票制度、灵活通勤票价体系也极度稀缺,这让真正需要每日往返的普通人难以受益。
通勤,不仅仅是一种出行选择,更是一种生活质量的映射。我们都希望能有更多自由,能选择居住在自己喜欢的地方,不必因为工作而牺牲家庭时间。更丰富的通勤铁路,会让城市之间变得更加亲密,不再孤立;也会让无数为了生计奔波的人少一些疲惫,多一份温馨。

或许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愈发强烈,未来的铁路也会逐渐向通勤靠近。但在那个真正“随时随地串联”的时代到来之前,每一个在清晨赶公交、晚上挤长途车的你我,都还要继续等待。我们渴望的,是那个让距离变得不再遥远,可以安心工作、幸福生活的铁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