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巴城,水乡重阳节,昆曲悠扬共赏秋韵

江苏巴城,水乡重阳节,昆曲悠扬共赏秋韵"/

江苏巴城(今张家港市塘桥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重阳节期间,这里常常会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而昆曲作为“百戏之祖”,悠扬婉转的旋律在这里回荡,更添水乡韵味。
"“水乡重阳昆曲悠扬”"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1. "水乡 (Shuǐxiāng - Water Town):" 点明了巴城的地理特色和风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河道纵横,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景象。 2. "重阳 (Chóngyáng - Double Ninth Festival):" 这是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登高望远、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祭祖、踏秋等习俗,寓意着敬老、健康和丰收。 3. "昆曲 (Kūnqǔ - Kunqu Opera):" 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元末明初的苏州昆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唱腔优美典雅,表演细腻传神,被誉为“百戏之祖”、“中国戏曲之母”。 4. "悠扬 (Yōuyáng - Melodious and Lingering):" 形容昆曲的曲调优美动听,在空旷的水乡环境中回荡,

相关内容:

中新社江苏昆山10月11日电 题:江苏巴城:水乡重阳昆曲悠扬

中新社记者 钟升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昆曲《牡丹亭》中的著名唱段。而对于昆曲爱好者来说,到了巴城,方知昆曲如许。11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当日,2024昆山巴城·重阳曲会在昆曲故乡江苏昆山巴城开唱。

昆曲有着“百戏之师”的美誉,由600多年前巴城傀儡湖畔的“昆山腔”起始,昆曲在巴城完成了“靡殇之音—昆山腔—水磨腔—昆曲—昆剧”的华丽转变。2001年5月,昆曲艺术入选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10月11日,江苏昆山巴城,昆曲演员表演《儿孙福·势僧》。 中新社记者 钟升 摄

明清时期,昆曲红极一时,“四方歌曲必宗吴门。”当时,苏州人喜欢在秋季举办昆曲曲会,古籍曾记载:“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昆曲人气之高,可见一斑。然而随着时代更迭,这一习俗渐渐被遗忘。2015年,巴城作为昆曲故里重启重阳曲会,至今已是第十届。

看着各地的昆曲曲友齐聚巴城重阳曲会,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名誉会长田青非常欣慰。他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昆曲、学习昆曲,已经蔚然成风。而且每年都有巴城的‘小昆班’到北京演出,让我们看到昆曲传承后继有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郑培凯自1972年就开始研究昆曲,他发现,近年来,昆曲爱好者,特别是年轻的爱好者正逐渐增多。不少大学里都出现了昆曲的曲社,“学生们自动、自发地组织了他们的昆曲社团,成为古老昆曲的年轻粉丝”。

近日,巴城“小昆班”的孩子们表演现代昆曲。 中新社记者 钟升 摄

近年来,巴城持续推进“昆曲小镇”建设,一大批昆曲相关名人工作室在巴城老街相继开设,首个小梅花艺术剧院在石牌小学“蹲苗育秧”,首个集齐348个剧种资料的戏曲百戏博物馆在正仪历史文化街区焕新呈现。

此外,巴城连续23年精心培育“小昆班”,源源不断输送昆曲后备力量,累计培育“小梅花”10余朵、培训昆曲学员近万名,让昆曲真正“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

行走于巴城老街,曲声处处可闻,昆曲文创琳琅满目。来自天南海北的曲友兴之所至,三五人觅一处街角、寻一方凉亭就能唱上一曲。重阳节里的昆曲,依旧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完)

发布于 2025-09-26 15:14
收藏
1
上一篇:国庆秋分必去!揭秘吃货小城的美食盛宴之旅 下一篇:在家看天下·每日一景|漫步苏州巴城老街,感受时光凝固的江南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