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圣诞,话《西游记》的观音法门

观音菩萨圣诞,话《西游记》的观音法门"/

相关内容:

为什么把六月十九日定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呢?这有多种传说。有传说是妙善公主于六月十九日成道证果,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相,于是后人便把这一天定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从观音菩萨一年三个圣诞就可看出,观音菩萨与众生的因缘: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体现。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

观音由宿世悲愿得名。《悲华经·受记品》谓菩萨在远古因地修行时期,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称大悲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名。以大悲显现、拔除一切有情苦难为本愿,循声救苦,任何生命呼唤他,他必随缘赴感,有求必应。以三十二应化身,乃至无量千百亿化身,众生以何因缘得度,菩萨既现何身救拔之。而且现身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以种种的方便,“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而救助的方便不拘形式,“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有时现慈悲相,如慈母一样慰抚爱子;有时现忿怒相,严厉教导冥顽不灵者改过迁善;所以,我们如果将观音菩萨,认成一种固定的形象,那便大错特错了。任何人都有可能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学佛者也都应把任何人都当成观音菩萨。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唐僧、孙、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艰辛从东土大唐一直到西天拜佛求经过的故事。表面上是说孙、猪八戒、沙僧三个神通广大的妖魔,被南海观音菩萨劝善,保护唐僧去西天灵山如来处拜佛求经,实际是讲唐僧“回小向大”的修行过程,而这个过程,即是“观音菩萨”倒驾慈航来东土寻“取经人”,就是观音菩萨的“方便”,唐僧遇难总是孙去求“观音菩萨”前来求渡,真正的意思是,当困难现前时,是通过念“观音菩萨”得以度过的,修《心经》而成功的。

一、第十九回·云栈洞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浮屠山乌巢禅师传的《心经》,就大有文章,如所谓“浮屠”,汉语词语,也作佛教术语,“ 浮图”,佛教语,一指佛陀,佛;二指佛教;三指和尚;四指佛塔;七指浮屠镇。《佛学大辞典》中的解释是: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按浮屠浮图,皆即佛陀之异译。后来人们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什么叫“乌”,没有的意思,如化为乌有。真正的佛界是“没有境界是佛境界”,语出《华严经》。

原文:“却说那禅师见他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三藏下马奉拜,那禅师用手搀道:“圣僧请起,失迎,失迎。”八戒道:“老禅师,作揖了。”禅师惊问道:“你是福陵山猪刚鬣,怎么有此大缘,得与圣僧同行?”八戒道:“前年蒙观音菩萨劝善,愿随他做个徒弟。”禅师大喜道:“好,好,好!”又指定行者,问道:“此位是谁?”行者笑道:“这老禅怎么认得他,倒不认得我(这也是一个大关目,猪八戒代表情绪,禅师认得他,情(魔)与佛性一体两面也,去魔佛现,但修时要藉情而修也)?

”禅师道:“因少识耳。”三藏道:“他是我的大徒弟孙。”禅师陪笑道:“欠礼,欠礼。”三藏再拜,请问西天大雷音寺还在那里。禅师道:“远哩,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三藏殷勤致意,再问:“路途果有多远?”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

此时唐朝法师本有根源,耳闻一遍《多心经》,即能记忆,至今传世。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多心”即是魔,降魔即去“多心”也。)

二、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

原文“唐僧道:‘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

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

忽听得水声振耳,三藏大惊道:‘徒弟呀,又是那里水声?’

行者笑道:‘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一同四众,偏你听见甚么水声。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

唐僧道:‘多心经乃浮屠山乌巢禅师口授,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我当时耳传,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儿?’

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三藏闻言,默然沉虑。

六贼是怎么招来的?六根六尘相交感,产生六识(妄想分别),所谓“魔”是不是自招?如果说《西游记》不是修行的书,你信否?

三、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

原文:一行人路过隐雾山。正欢喜处,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切须仔细。”行者笑道:“放心,放心,保你无事。”

三藏道:“休言无事。我看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这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修行的关健,独照,心存,即“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即修空要藉有,空也是境界,空要有来现)。差错些儿成惰懈(即《证道歌》里“差之毫厘失千里”),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

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真“”了,这是全书的关键,“莫认他乡当故乡”。

四、第九十三回·给孤园问古谈因 天竺国朝王遇偶

第四次谈“心经”是取经第十五年,也是取经的最后一年,一行人路过给孤独园。忽一日,见座高山,唐僧又悚惧道:““徒弟,那前面山岭峻峭,是必小心!”

行者笑道:“这边路上将近佛地,断乎无甚妖邪,师父放怀勿虑。”

唐僧道:“徒弟,虽然佛地不远。但前日那寺僧说,到天竺国都下有二千里,还不知是有多少路哩。”

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

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

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

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

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

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脸!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六识、七识同是妄),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什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过河不须舟,起一念我证了,“动念即乖”)?听讲!请解!”

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

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证自证分)

纵观整部《西游记》的妖怪,大都是要吃“唐僧”原因——长生不老,这一“生死魔”怎么来的,即是当初孙发心求道的第一念“求长生不老”,在须菩提祖师那里,也只要学“长生不老”之法,所以在修道时,这一“生死魔”成主要扰乱的主因。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最初的发心,决定最后的成果。

看过前面写的文章,知道人分“性”与“情”,所谓“喜怒哀乐未发”是“性”,“发而皆中节”是“情”,动念即是“情”,这个“情”字,就是感情、情绪,情绪即猪八戒,即用戒来管理情绪,猪八戒的法名叫“悟能”,即把情降伏了转化为成佛的“能量”,所以乌巢禅师(佛)认识猪八戒。

如:九十三回的开场谒:“起念断然有爱,留情必定生灾。灵明(心)何事辨三台?行满自归元海。不论成仙成佛,须从个里安排(都是从情起修,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清清净净绝尘埃,果正飞升上界。”

发布于 2025-09-25 16:26
收藏
1
上一篇:探寻泉州世遗瑰宝,老君岩造像,被誉为“天下第一”的中国之最 下一篇:观音菩萨三度求太上老君,究竟所求何事?原著中的线索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