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引言:符号的诅咒与重生
1922年,当墨索里尼的"黑衫军"高举束棒冲入罗马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个源自古罗马的符号,将在20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意识形态标签。从罗马共和国侍卫肩头的权力象征,到法西斯主义的暴力图腾,再到现代建筑中的装饰元素,束棒(Fasces)的语义演变,恰似一部浓缩的人类权力史。

一、罗马法典中的束棒:法治与制衡的象征
1. 王政时代的权力雏形
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之初,束棒作为国王权威的象征已初现端倪。根据李维《罗马史》记载,国王的侍卫手持束棒,其斧头象征生杀予夺的权力,而木棒则代表对臣民的鞭笞之刑。这种"暴力美学"的设计,本质是早期国家对绝对权力的具象化表达。

2. 共和国时期的法治革
公元前509年,罗马驱逐暴君塔克文,建立共和国。束棒的象征意义发生根本性转变:
- 权力分割:执政官取代国王,但束棒数量从象征王权的12束增至24束,暗示权力扩张与制衡的矛盾。
- 法律约束:当执政官进入罗马城时,必须卸下斧头,仅保留木棒,这一细节被西塞罗在《论法律》中解读为"公民未经审判不可处决"的法治原则。
- 历史隐喻:公元前494年,平民保民官携带束棒进入元老院,标志着平民阶层对贵族权力的第一次成功制衡。

3. 帝国时期的符号异化
随着罗马从共和国转向帝国,束棒逐渐沦为皇帝独裁的装饰品。屋大维在亚克兴海战后,将束棒数量增至象征无限的"无限束",这一改动被后世史学家视为"共和精神消亡的标志性事件"。

二、法国大革命的符号复兴:从束棒到自由帽
1. 革命者的意识形态嫁接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束棒被革命者重新诠释为"共和与团结"的象征:
- 艺术重构:在罗伯斯庇尔委托铸造的纪念章上,束棒与自由帽(象征独立)并置,下方刻有拉丁文"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自由、平等、博爱)。
- 货币政治:1792年发行的"天使埃居"银币背面,天使手持束棒与橄榄枝,暗示"暴力与和平的辩证关系"。

2. 全球范围内的符号扩散
- 拉美独立运动:1835年哥伦比亚银币、1846年厄瓜多尔银币均将束棒纳入国徽设计,借古罗马符号强化新兴国家的合法性。
- 美国政治隐喻:1916年美国发行的"水星10美分"硬币背面,束棒与橄榄枝环绕的"自由钟"图案,暗示美国对"共和传统"的继承。

三、墨索里尼的语义劫持:束棒的暴力转码
1. 符号挪用的意识形态操作
1921年,墨索里尼在《法西斯宣言》中宣称:"束棒是古罗马集体主义精神的现代复活,它代表意大利人民的团结与领袖的决断力。"这一表述包含三层暴力转码:
- 历史篡改:将束棒从"法治象征"偷换为"民族主义图腾"。
- 仪式建构:要求党徒身穿黑衫、行罗马式敬礼,通过身体符号强化对古罗马的想象性认同。
- 空间政治:在米兰广场竖立巨型束棒雕塑,将城市空间变为权力展示的剧场。

2. 符号暴力的全球蔓延
- 纳粹德国的符号杂交:1938年纽伦堡法案将束棒与卐字结合,创造"种族纯洁"的视觉暴力。
- 日本军国主义的本土化:1937年《朝日新闻》将束棒解释为"天皇权威的东方延伸",与"神道教"符号混用。

四、现代社会的符号博弈:束棒的去污名化尝试
1. 建筑中的隐喻抵抗
- 林肯纪念堂:座椅扶手雕刻的束棒,被解读为"维护联邦统一"的功绩象征。
- 美国国会大厦:西翼浮雕《罗马共和国的寓言》中,束棒与橄榄枝并列,暗示"力量与和平的结合"。

2. 学术界的语义正名
剑桥大学古典系教授玛丽·比尔德在《SPQR:罗马史》中指出:"将束棒等同于法西斯主义,如同因纳粹使用卐字而否定佛教卍字符,均属历史误读。"她强调,符号的意义取决于使用者与语境,古罗马束棒的核心是"法律驯化暴力",而非法西斯主义的"暴力美化"。

结语:符号的权力与权力的符号
束棒的语义演变,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符号本身无善恶,但权力总能在不同语境中为其注入意义。从罗马共和国的法治象征,到墨索里尼的暴力图腾,再到现代建筑的装饰元素,束棒始终是权力游戏的棋子。当我们今天谈论"反法西斯"时,或许更应警惕那些试图用符号包装暴力的意识形态——毕竟,真正的法治精神,从来不需要斧头与木棒的装饰。

文 I 鹤语
编辑 I 鹤语
拨开千年迷雾,还原真实脉络;鹤语执笔,带你触摸文明的温度。
点击关注,让历史不再只是故事。欢迎关注鹤语!
拨开千年迷雾,还原真实脉络;鹤语执笔,带你触摸文明的温度。
点击关注,让历史不再只是故事。欢迎关注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