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珠江东西两条支流的珠江大桥在广州人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双桥烟雨”是旧羊城八景之一,珠江大桥是广州第一批历史建筑。
20世纪30年代,在陈济棠治理粤地期间,1931年广州便有修建黄沙大桥的计划,而1933年至1937年间开建的跨江桥梁“西南大桥”,乃是珠江大桥的前身。然因资金匮乏,仅仅完成部分基础工程之后便停工了。1958年初,修建珠江大桥之事被提上议程,广州铁路局综合省市地方的意见,提出尽可能利用原西南大桥旧桥墩基础、于原桥位建桥的建议。于是,1958年10月,珠江大桥正式动工修建,东桥沿用了“西南大桥”的旧桥墩。1960年6月竣工,10月1日,珠江大桥建成通车。此桥分为东桥和西桥,东桥由中山八路跨越珠江延伸至大坦沙岛;西桥则由大坦沙岛跨越珠江连接广佛公路和芳村大道。
自建成以来,珠江大桥一直是广州通往粤西地区的必经要道。
1960年全面通车时,两桥间距为1.5千米,东桥有5孔,西桥有7孔,跨距均为50米,两桥总长753.5米,宽13米,中间为双轨铁路线路。1986年,东段改为单轨铁路线,并增设了一条汽车单向车道。
1963年,在评选新羊城八景的活动中,“双桥烟雨”成功入选,成为新羊城八景之一。2014年,珠江大桥成为广州第一批历史建筑。

横跨珠江东西两条支流的珠江大桥,在广州人心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双桥烟雨”作为旧羊城八景之一,珠江大桥既是广州第一批历史建筑,也是当下大坦沙岛内居民出行的重要通道。改建后的珠江大桥采用原桥的钢桁架形式,延续了其传统风貌,传承了双桥在民众心中的历史形象以及城市情感记忆,共同构建起联系芳村和西关老城区、跨越大坦沙岛的铁路历史文化空间廊道,续写着百年双桥的历史故事。当雨雾朦胧之际,珠江大桥的东桥和西桥在烟雨的笼罩下若隐若现,桥身与周边的江水、绿树、建筑等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与意境的画卷。这种独特的景观彰显出珠江大桥在自然环境中的独特魅力,也折射出广州独特的岭南水乡风情。


随着广州高铁网络的不断拓展与完善,为了更好地整合交通资源、提升交通效率,珠江大桥或许需要进行改造工程。在确保珠江大桥正常交通功能的前提下,要对桥基进行加固,以适应高铁的重量与运行要求等。
广州人对珠江大桥的双桥美景怀有深切的眷恋之情,自是不愿看到这座满溢古朴情怀、历史悠久且蕴含着深远故事的钢架铁路桥被拆除。

听闻改造工程仅拆除东桥,西桥将被保留,且采用原桥的钢桁架形式,以赓续其传统风貌,传承双桥在民众心中的历史形象与城市情感记忆,进而构建起联系芳村和西关老城区、跨越于大坦沙岛之上的铁路历史文化空间廊道,续写百年双桥的历史故事。并且西桥将被改造成非机动车道,如此一来,行人漫步或骑车其上,这在往昔的铁架桥中是难以企及之事,途经此地必定充满浪漫之感。随着将来广湛高铁桥的落成,广州从“双桥烟雨”的景致变为“四桥相拥”的新景象,必然十分迷人。真令人满怀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