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男生住进女生宿舍,只一晚,也足够让整栋楼的姑娘集体失眠。

”

9月15号傍晚,重庆理工两江校区6栋的电梯门一开,几位肤色黝黑的留学生拖着箱子站在走廊,女生们瞬间炸锅:这层楼是穿睡衣就能去水房的“安全区”,突然混进异性,谁还敢出来?
有人第一时间拍图丢上网,配文只有一句:“今晚要不要把插销焊死?
”评论区秒变大型恐夜现场:
“真出事了,监控死角、楼层门禁、宿管阿姨打盹,学校拿什么兜底?
”
“留学生的宿舍没装好,附近酒店也全关门了吗?
”
校方连夜发通报:水电没通,临时过渡,明早就搬。
可一纸“仅限一天”抵不住女生脑内小剧场:浴室门锁老化、楼层无独立卫生间、值班室十点就熄灯,万一的门永远合不上。
第二天清晨,留学生确实搬走了,6栋门口却贴出新告示——“严禁拍照、严禁发帖”。

评论区被一键关闭,学生们更炸了: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捂住大家的嘴?
”
其实校方不是没钱订酒店,是“流程”卡住了:预算要走招标、防疫要报社区、留学生要24小时管理,一环掉链子,就把人塞进了最短平空的“女生宿舍”。
去年竣工的留学生楼,因为热水器电路验收没过,硬生生拖成摆设。
同一时间段,广州某高校把滞留校外的留学生整批拉去协议酒店,一晚二百四,学校直接买单;南京某校干脆把未启用的教师公寓临时改成“混合楼层”,男左女右加隔断,老师通宵轮班。
对比下来,重庆理工这波操作像把“应急预案”四个字直接交了白卷。
更难受的是6栋的姑娘们:
“我们要的不是道歉,是事前问一句‘你们介意吗’。
”

一句询问就能避免的舆情,最后靠删帖收场。
事件里还有个被忽略的小细节——发帖道歉的女生,其实先被辅导员约谈“影响校庆形象”,才发的道歉。
压热搜的速度,比修热水器快多了。
高校圈子里流传一句话:留学生数量是国际化的KPI,可KPI不是让女生宿舍临时“国际化”。
宿舍再紧缺,也先得分清“应急”与“越界”。
下次再遇到宿舍没水没电,记得先拉个学生代表群,十分钟就能投票:酒店、体育馆、教师公寓,哪个不比“男女混住”容易过关?
别等姑娘自己买阻门器、贴报警器、晚上轮流守夜,才把“重视安全”挂在官网上。
9月16号晚,6栋门禁改回了刷卡进,值班室灯亮到十二点,热水器嗡嗡响——学校动作很快,可大家记得最清的,还是那扇差点没锁上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