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琅琊”
关注我们

家门口的宝藏公园
南湖的蜕变重生

说起“南湖”,我们最先想到的或许是嘉兴南湖,因为它承托过中共一大那一叶红船。在中国,不少城市都有“南湖”公园,它们或依“城南之湖”得名,或承载城市发展、生态治理的智慧,烙印着独特的城市记忆。滁州老城区也有自己的南湖公园:碧水静卧主城北隅,西承宋城古韵,东接遵阳烟火,与北湖水系贯通,恰似玉带,串起滁城的记忆。本期《档说滁州》收官之际,让我们沿湖徐行,以档案为舟,游览这座公园的前世今生。
PART.01
玉带原是护城河
南湖在古代是滁城护城河的一部分,一河分割城市内外。原本河上有保生桥、上水关等建筑。民国时期,跨湖的保生桥被垫土修建成路,南湖的范围缩小。据馆藏《皖东文史》记载,建国后,为建设工人俱乐部,小西门至上水关段的城墙被拆除。后来滁州中学修建食堂兼礼堂需要砖头,也曾组织学生来拆。如今横跨南湖的保生桥与上水关,是后人精心重建的。

保生桥
南湖东岸,便是昔日滁城的商贸中心——东关外大街,即遵阳街。这里曾有“小上海”之称,老火车站、汽车站汇聚于此,竹器店、挂面店、铁匠铺、理发店、照相馆鳞次栉比,人声鼎沸。滁州近代工业第一厂——大成面粉厂就在不远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滁城中心逐渐南移,火车站(客运站、货运站)、汽车站先后迁出,东关不再是滁州交通枢纽,繁华逐渐落幕。

保生桥
PART.02
碧玉蒙尘却为何
提起今日的南湖公园,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是湖光明净、垂柳万缕的如画景致。可若将时光倒回上世纪,这方水域虽也是滁城一景,却不像如今这样令人心旷神怡。

南湖掠影
1990年,南湖公园建成。根据馆藏档案记载,90年代初期,市政府着手对南北湖进行建设,市城建委也对南湖进行规划建设,并省内外专家对规划进行评议。1997年,市城建委投资40多万元,对护湖、园林路、绿化进行改造。但那时城区狭小,南湖附近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下水管网建设不完善,生活污水、渔场养殖肥料等大量污染物排入水体,加上南湖上游洪水渠年久失修、严重淤塞,已多年无法为南湖引入活水换新。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日益加剧,2000年前后南、北湖相继发生了多起急性死鱼事件。很长一段时间内,滁城人记忆里的南湖总是气味腥臭、碧玉染尘。

南湖掠影
污染之余,城市内涝也是那个时代的记忆之一。老滁州人可能还记得,80年代的“滁县”是非常小的,城区仅72条半街巷,都是老旧的青石板路,狭窄且不平整。当时的城市建设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时填一时挖。2003年、2008年的城市内涝,滁城淹没面积都约达50平方公里,造成很大经济损失。那时的南湖每逢内涝涨水,水面便爬升至沿湖住户门口。蔓延墙面的霉苔、湿滑的青石板、浓重的水汽,构成南湖旧影的一部分。水灾严重时,不远处的老体育场因为地势低洼,更是淹为“水塘”。滁城人善于苦中作乐,等上游行洪水流稍退,大伙儿干脆一齐上街捞鱼。
PART.03
涤尽浊垢焕新颜
城市发展的阵痛并未持续太久。在2008年内涝之前,滁城内城河、南北湖疏浚改造工程,城市下水管网建设等就已经开始了。城市防洪工作被纳入《滁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和《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3月,市建委委托南京园林设计院编制《滁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充分利用城市山水的自然优势和特点,积极发展城市各类绿地的建设。南湖公园的升级建设提上日程。

鸟瞰南湖
2008年以来,滁州市着力发掘宋明文化底蕴,规划将滁城打造为以宋明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和专业性商贸基地。水系建设理念则提到要改造护城河,恢复老城区的水环,体现环城水系的古典之美。于是,宋城美食街兴起、南湖旧观恢复、南北湖水系贯通、保生桥重建……一个个蓝图变为现实。十几年来,通过城市工业转移、城市防洪体系完善、绿地系统建设、渔场搬迁、沿湖住户拆迁、地下管网治理改造等“组合拳”,南湖涤尽浊垢,焕发出“古城明珠”应有的温润光华。其清澈的波光,映照着今日滁州的宜居与活力,滁州人心中形成一份“熟悉”且日益美好的城市记忆。
鸟瞰南湖
琅琊
信息来源 |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滁州在线
编辑 | 王桂云
初审 | 叶文英
审核 | 周玲玲
审签 | 姜莉
主办单位 | 中共琅琊区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 | 琅琊区融媒体中心
2025.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