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绣面文身阿婆,新时代传承中的最后一代,绽放传统之美光彩

海南黎族绣面文身阿婆,新时代传承中的最后一代,绽放传统之美光彩"/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具有文化价值的主题。关于“海南黎族最后一代绣面文身阿婆”的故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呈现:
"核心人物与现象:"
1. "“绣面文身阿婆”": 这不仅仅是一个称谓,它代表了一种即将消逝的文化印记。黎族绣面文身(或称黥面)是一种独特的传统习俗,通常在女性成年或特定仪式后进行,面部绘制的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是黎族女性身份和美的象征。这些“阿婆”是这一技艺和习俗的最后传承者。 2. "“最后一代”": 这个标签赋予了她们特殊的身份和使命。她们不仅是文化的承载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随着社会变迁、现代审美和卫生观念的影响,绣面文身这一习俗在很多地区已经式微,甚至绝迹。这些阿婆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文化传承的紧迫性和珍贵性。
"“在新时代绽放传统之美”的解读:"
这句话充满了希望和张力,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
1. "保护与传承": “绽放”意味着保护和传承。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这一濒危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这需要政府、学界、社区以及媒体的关注和支持。可能通过记录、研究、建立档案、开设体验课程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这一传统。 2. "活化与展现": “绽放”也

相关内容:

中新网海南保亭1月14日电 题:海南黎族最后一代绣面文身阿婆:在新时代绽放传统之美

中新网记者 王子谦

1952年,当8岁的黎族女孩符金花走进山寮接受文身时,不曾想到她是海南黎族最后一代绣面文身女性,更不知道“旅游”是什么。

黎族文身老人在景区从事旅游业。 骆云飞 摄

60多年后,已逾古稀的她在景区熟练编织黎锦,从容迎接来往游客好奇的目光。她面对相机镜头伸出大拇指,微笑地说着“波隆”(黎族方言,你好)。

在海南多个中部黎苗少数民族市县迎来建市(县)3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听最后一代文身阿婆忆古说今。

黎族是海南岛独有的少数民族,其绣面文身承载着自母系氏族至今的历史,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被文化学者称之为“刻在人体上的敦煌壁画”。

“8岁脸,11岁脖子,12岁胸口,13岁腿,14岁把腿文完。”来自美孚方言区的符金花文身历时6年,按部就班进行人生必修课。

图为黎族文身老人 骆云飞 摄

黎族绣面文身起因有“图腾说”、“认祖说”、“防掳说”等,仅面纹就有37式,手臂纹14式,腿纹10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每位文身师都发挥了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黎女文身要挑选好日子,最适合的季节是秋冬季。来自润方言区的符丽花说,文身时先用染料描绘出各种纹图,再沿着图画文身,“疼”是最深印象。

旧时黎族地区生产力低下,广大农民生活条件艰苦。“定情信物都没有,结婚时只有两条黎锦。”符丽花回忆,过去因交通不便黎乡很少与外界往来,衣食住行有诸多不便。

黎族文身面纹就有37式,手臂纹14式,腿纹10式。图为文身图案。 骆云飞 摄

六十年时光流转,黎乡变化天翻地覆。尤其自1987年海南多个黎族自治市县成立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外面精彩的世界也走进黎族人的生活。相对保留完成得村落,成为最好的旅游元素。

符金花与旅游结缘已有16年,在槟榔谷景区她是织锦技艺明星。“从没想过儿时为生活所学,如今被大家喜欢。”她所织的黎族生活场景图再现了黎族农耕原始生活的史诗画卷。

符丽花性格爽朗热情,成为景区“形象代言人”。在她看来过时的农业用具、破旧的船型草房和最普通的民俗,反而成了外人眼中的稀罕物。有时她会给游客介绍黎族文化,希望有更多人知晓。

借助旅游业,黎族老人的足迹越走越远。每当有大型推介活动,这些老人就飞往各地,“上海、武汉、内蒙古、北京、香港、澳门……不知道具体在哪但都去演示黎锦。”符金花说。

不过对于游客来说,最奇特的风景还是老人的绣面纹身,一道道外人看似无章的线条传承着黎族过往。

历史与当下,恰在最后一代黎族绣面文身女的身上交汇。她们从农耕时代走来,融入了现代旅游业的大潮中……

自海南岛解放后黎族女性便不再文身,这项习俗正逐渐走向消失。但黎族老人没有想象中伤感,她们从容接受世界的变化。

“在景区安度晚年,还要把60年的织黎锦经验传授出去。”71岁的张眉说告诉记者。(完)

发布于 2025-09-20 14:43
收藏
1
上一篇:黎族女性,揭秘奇特的绣面纹身习俗之谜 下一篇:黎族文身,女性文化的传承密码——枷锁还是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