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惑仔》系列电影中,古惑仔们身上大多都有文身,而作为主角之一,铜锣湾扛把子的陈浩南身上就有一条从右胸部延伸过肩部,而到达右臂的龙形文身图案,被称为过肩龙。也许正因为《古惑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火爆热映,导致在人们心中会觉得,只要有文身的人都是古惑仔,而古惑仔就是打打杀杀,不务正业的混混,所以名声不好。可殊不知文身这个词所代表的的含义,是有着悠久历史的。
文身,在古代是用动物的刺、锐石、刀、针等工具,在人身体不同部位刻画出的花纹或者符号,最后渗入某种颜色,以便长期保存的一种身体装饰。其在古代被称为雕题、黥墨、刺青等。也就是说文身并不是古惑仔的一种标志,而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形态之一。据史料记载以及相关专家们的考察,至少在新石器时期,文身就已经出现,并且流行于世界各地,成为早期社会形态下重要文化现象之一。但是随着文明的进步发展,这种文身的习俗在慢慢消失,但依然有一些少数民族保留着这个习俗,比如海南的黎族就是其中之一。
黎族分布于海南岛西南部地区,属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的一员。黎族的风俗就是在女子身上文身文面,而男子却不文。很多学者在研究黎族历史时,对于这种现象,感到非常好奇。可是因为黎族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也就没有属于对本族历史的文字记载,所以只能从黎族人口耳相传的传说以及汉族文字记载中来找寻答案。

一.文身缘起,虽说法不一,却映射着不同时代的主流社会理念。
在欧阳洁与孙绍先的《黎族诸多文身析疑》中,对历代文人学子们各自对于黎族文身缘起的揣测进行了归纳总结,大体有着如血缘分配说、等级说、逃避权贵说、守节说、保护色说等等十四种之多。
可对于同一个事物,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说法呢?如果我们只看说法的本身,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我们要结合说法的背景来分析。因黎族自身没有文字,而且海南在古代时,属于地区偏僻区域,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说法都是黎族人口耳相传以及汉族人的文字记载,从而就会出现误差。所以当社会制度以及中原王朝统治者不一样时,也就会让文身缘起说法的文字改变,变成更符合当下政治需要的模样,正如历史是胜利者来书写的一样,与文过饰非一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①口耳相传的说法背后,隐藏着的是对女性善意的诠释。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文身本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据詹贤武在《黎族文身的密码》中描述道:“文身婆把蘸有颜料的灯芯草,在少女的文身部位描绘出纹理,然后用木棒往文针上轻轻敲打,顺着纹理一孔一孔地把颜料刺进皮肉里。这时姑娘揪心的惨叫声和众人的安慰声交织在一起。周围的人要及时按住她的四肢,有时甚至要用绳子捆绑住她们的手脚。”
而作为一个如同原始部落的民族来说,记载文明的手段非常单一,如同这类传承只能是口口相传下来。既每个女子在进行文身时,必须找出一些理由来说服女子自愿克服痛苦,接受文身。而这些理由要么是神圣不可抗拒的,如编造神话故事一般,要么是带有不可抗拒的家族伦理性质,如血缘分配说。
但是不管这些理由带有何种性质,其隐藏在背后事实是一种无法改变事实后的善意谎言,因为文身这件事是民主文化的传承,无论心里怎样拒绝,文身时必须的,所以与其矛盾,还不如让这件事变得顺理成章,而这就是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说法的背后就是一种对黎族女性善意的诠释。
②不同时代背景下,被文字记载的说法背后,是落后文明的悲哀。
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而对于生活在一个算是与世隔绝地方的少数民族来说,文明的更新速度慢,是一种属于民族的悲哀。正如当年清朝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般,不与外面的文明进行交流,就无法与世界的发展同步,而最终的后果就是亡了国。
对于黎族来说,海南岛地处偏僻,交通不发达,不像现在一样航运繁华,所以他们接触其他文明的机会很少,再加上语言的障碍,就更加与世隔绝了。
尽管黎族文身缘起很早,但是其缘由最早被汉字记载是在北宋初期,在乐史的《太平寰宇记》中讲道:“生黎……尚文身,豪商文多,贫贱文少,但看文字多少,以别贵贱。”由乐史的文字记载来看,很明显,黎族文身本身就是等级的象征,正如中原王朝的品阶勋爵一样,区分身份地位的。
一百多年后,又出现了另外两种说法,既成年礼与防止被汉人掳掠。如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就分别有记载:“其绣面也,犹中州之笄也”,“海南黎女以绣面为饰,盖黎女多美,昔尝为外人所窃,黎女有节者,涅面以励俗,至今慕而效之。”这就是两段关于黎族文身的记载,从文字上的逻辑关系,就可以看出,这两种说法是作者单方面揣测的,而非黎族事实情况,由于交通不便,无法验证其真假,所以当文字写下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当成事实记载了下来。可是真相真的是如此吗?答案是不一定,而这就是落后文明的一种悲哀,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或者说是记录方式,无法让外面的人真正地了解自己,也就无法让自己民族进步,然后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了一个故步自封般性质的后果。
我们再从历史的角度看看那些与汉族之间的发生了文明冲突与文化交流的少数民族,是怎样的结局,如蒙古铁骑建立了元帝国,如满族建立了清朝,如契丹建立了辽,如党项建立了西夏等等,这样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数不胜数,而他们民族的文化却与中原文化融合在一起,并且与时俱进,同时也促进了民族的繁荣与发展,这也就从反面映衬了属于落后文明的悲哀,也就是黎族人的悲哀。

二.从黎族文身诸多缘起说法来看,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解释的背后,体现的既是当时社会对女性道德的枷锁,同时也是一种人性的保护。
尽管每个时代都有着影响历史走向的人,但这个社会还是由绝大多数平凡人组成,所以对于黎族人来说,众多文身说法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黎族女人生命历程。
①封建思想背景下,黎族文身缘起的揣测背后,是社会强加给女性的道德枷锁。
在如血缘分配说、守节说、成年礼说、等级说等说法中,可以看出文身黎族女性身上有着明确的功能性。据《南越笔记》记载:“又先受聘则绣手,临嫁先一夕乃绣面。其花样皆男家所与,以为记号,使不得再嫁。”这是在说,黎族女子嫁人前一晚上,会根据男方要求绣面,从此以后不得再嫁。这种做法在我看来就如同中国女子裹脚的习俗一样,以前的女子以脚小为美,所以缠足定型,最后使得脚变成了畸形。而黎族女子绣面守节,就如同这个裹脚一样,是一种对于道德的绑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在那个时候的社会背景就是被道德绑架的。而对于黎族女子来说,文身的作用,在这种说法下,就是一种道德的枷锁。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就是绑架了思想自由,同时也否认了婚姻法。
当然还有譬如血缘分配说和血缘识别说,而这些说法无不是在伦理道德上,给黎族女子带上枷锁,让其思想得以禁锢。就像是古埃及法老家族自称为太阳神后裔,而为保持家族高洁纯正的血统,禁止与外族通婚一样。从遗传学角度来说,这属于近亲结婚,产生的后代容易有畸形,这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扭曲,站在黎族女人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道锁在她们脖子上的道德枷锁,同时这也是整个当下社会强行加给当时女子的道德枷锁,正如三纲五常一样,束缚着女性的人身自由,有禁锢了她们的思想自由。
②文明进步的前提下,黎族文身缘起的揣测背后,是社会给予女性的人性保护。
在黎族文身诸多说法中,“保护色说”由来已久。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越地……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祸。”这是对于黎族文身功用较早的解释,而这与“防止外人掳掠说”有着同源性。
在历代野史中都有着对于黎族女性美貌的记载。如《诸藩志》、《岭外代答》等。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其在海南设置瞻耳、珠崖二郡十六县,当时中央派驻的地方官就发现此地女子十分美丽。而在晋初王范的《交广春秋》中记载:“珠崖、瞻耳二郡……人民可十万余家,皆殊种异类。皆披发雕身,而女多姣好,白皙,长发、美鬓。”而这就是“保护色说”以及“防止外人掳掠说”出现的根源所在,既黎族女子都是美丽动人,人见人爱的。在当时的背景下,黎族是一个少数民族,战斗力不比中原诸族,所以沦为俘虏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在时代的需要下,这类型的说法就出现了。既因为黎族女人太美,所以必须文身以面,使得她们变得丑陋,而这就是对于黎族女性的一种保护。
自古红颜多祸水。黎族女性在面对外面男性强权社会时,在没有能力与条件去改变这个事实时,她们能够做的也就是改变自身。而男权社会对于女性来说,也并不是一味的剥夺,这其中也包含着这与女人的同情与人性关怀。而这就是民国以后解放思想,打破男尊女卑传统的基石,既人类的天性中,是包含着一种善意的。而这就是黎族文身缘起说法背后所体现的,对于黎族女性的一种人性保护,保护他们免受伤害。

关于黎族文身缘起,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说法,正如神话故事一样,看似虚无缥缈,实则其背后是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当时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
人们在忍受痛苦时,也在向往美好。也许由于黎族地处偏僻的原因,她们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不多,也就导致了我们对于她们的了解不够深刻,但是又不能否认黎族的存在。所以当黎族偶尔出现在社会中,与中原文化产生交集时,为了对她们习俗强行解释,文人学子们可谓是绞尽脑汁,于是就衍生出了各种各样体现不同时代需求的版本。而这些说法背后,体现的就是当时社会给予女性的道德枷锁与人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