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呀!被误会的法式西点“拿破仑”原来是它
哈哈,你说的没错!这确实是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都可能有的误解!
“拿破仑”这个叫法,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觉得这一定是个充满力量、威严的名字,西点也一定很“硬核”。
但实际上,西点界的“拿破仑”(Napoléon)指的是一种"法式酥皮点心",而且是一种相当有分量的“大家伙”。它的名字来源于"拿破仑三世"(Napoléon III),也就是拿破仑·波拿巴的侄子,他是法国第二帝国的皇帝。
"为什么叫“拿破仑”?"
关于名字的由来,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这种点心最早是在拿破仑三世在位期间(1852-1870)由巴黎的一家糕点店(有说是“Mou然兄弟” Mignard, Péters & Fils)发明的,是为了向皇帝陛下致敬而命名的。
"“拿破仑”到底是什么样子?"
它和我们想象中那种小巧玲珑、精致可爱的法式甜点完全不同!它通常:
1. "体型庞大:" 是一个直径可达20-30厘米甚至更大的圆形烤盘。
2. "结构复杂:" 由层层叠叠的"酥皮(Pâte Feuilletée)"和"奶油(Crème Pâtissière)"组成。酥皮被切分成很多薄片,中间填充奶油,然后一起烘烤,形成非常
相关内容:
视频加载中...
《我的妈呀》6月推出“丽人匠心”系列节目,本期节目我们迎来了法式西点师彭程。
彭程曾就读于世界顶级餐饮名校——巴黎费朗迪厨艺学校,是国内最早一批法国注册西点师,曾任职于法国米其林餐厅,担任甜点主厨。回国创业后,彭程也是国家糕点、烘焙工高级一级技师,还担任国家职业焙考技能竞赛的裁判员。
在法式西点中,如果说蓬松酥脆的可颂是每个西点师的必修课,那马卡龙就是西点师的“试金石”,而工艺繁杂的千层派则是每一个成熟西点师都要去攀登的高峰。法式千层派的制作材料虽然简单,但1459层酥皮的制作过程确是十分繁琐。要在面团中裹入黄油,反复折叠,才能形成层次分明的酥皮。
而千层派在亚洲多被叫做“拿破仑”,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个小故事。千层派最早起源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区。因为那不勒斯的发音,Neapolitanum 跟napoléon很像,特别是亚洲这边,音译过来会把它叫做“拿破仑”,但是在法国,人们并不知道“拿破仑”是哪种蛋糕,他们叫千层派,不过现在法国也越来越接受亚洲这种叫法了。彭程讲起前不久在法国一段有趣的经历:“前段时间我去巴黎,进了一个甜品店,发现他们的标牌上就写的是‘拿破仑’,我觉得很奇怪,你们法国人也叫它‘拿破仑’了吗?他们说跟亚洲人学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6月19日22点30分,新闻综合频道《我的妈呀》特别策划“丽人匠心”,带你一起走进法式西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