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沙漠里的热夜和冷清清的早晨

说实话,谁要是十年前跟我说,中东这地儿晚上比中国还“热闹”,我大概率得给他递杯水,让他冷静冷静。你一打开新闻,全是头巾、胡须、戒律、石油味,哪成想,这里暗地里竟混进了点不安分的调调:保守得发闷的边上,有个小岛夜夜灯火通明,舞女、威士忌、卡拉ok,把传统那层窗户纸捅出洞来。是的,我说的,就是那个让无数阿拉伯老爷们“解渴”的巴林。
咱们慢慢往下聊。中东呀,本不该用现在的刻板印象去概括:大地一片金黄,偶尔冒出来一两株棕榈,其余全靠祷告撑气氛。可这片“金色海洋”偏就藏了一抹妖娆。天气闷热,水贵得像钻石——每天你得盯着水龙头出水,别哪天断了喝汤都发愁。但巴林这地方,从老早就懂得怎么把有限的日子过出滋味。

有人说这里是石油“砸”出来的富贵。的确,1932年那口油井一冒出来,世界都炸了锅——英国佬笑得合不拢嘴,岛上人当时未必真懂“黑金”值几个钱,但没多久生活就洋气起来了。楼是一层一层盖,马路越来越平,连咖啡馆都飘出新鲜的摩卡味。只是肯出力来巴林淘生活的外地人也多,很快,就得想法整点娱乐让大家闷劲不至于烂在骨头里。渐渐地,娱乐产业、花街柳巷应运而生,夜越熬越深,一条街上可能转得比日头还勤。
你别小瞧了这些风月场所。人口一百多万,这圈子里转的姑娘就有上万。有的偷偷跑来的,有的半推半就,也有的几乎是被人生赶到这地步,总之夜色包容了太多故事。白天,是清真寺里祈祷声此起彼伏,女人罩得像层层包饺子。一到晚上,就有点东窗事发的味道。而城里人和外乡人,有时也装聋作哑,没人愿意戳破口子,大家都凭本事吃饭,混个明天。

说到外国游客,不只是阿拉伯邻居过来放松,大老远的欧美背包客也爱凑热闹。你晚上溜进城中心,坐在巷口台阶上点根烟,可能旁边就是说着碎英语、脸上满是迷离神情的异国姑娘。她们怎么来的?谁能说得清。有些是想趁乱发点财,有些也是被生活反复碾压,最后无处可去。巴林的灯红酒绿,有时就像海市蜃楼,说不准哪天就散了。
这个岛国只有780平方公里,大致上比中国的一个小县还小,说实话,一脚油门就能踩出去的地儿,有什么不得已?可大多数人还是留了下来。石油让巴林红火了几十年,可只要国际油价一跌,整个国家瞬间悬在半空,呼吸都要小心翼翼。政府嘴上说禁止风俗,实际也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这是一台精巧的经济小引擎,驱着全国的小命往前走。

但巴林的矛盾没那么简单。你要是白天绕岛自驾一圈,会看到一座座现代化大楼拔地而起,还有那座著名的跨海大桥,像一条银灰色的长龙,从巴林接到沙特阿拉伯那头。昔日摇着船颠簸往返的路程如今缩成二十分钟的车程。有意思的是,到了晚上,桥上汽车长龙堵得像腰带勒住,都是些来“放松”的沙特司机。说白了,巴林成了不少中东男人心照不宣的“度假村”,有钱人来了摘枣,穷人来溜一圈解闷。
巴林名字的意思是“两条河流”,实际上水还是那么稀罕。别看满眼大海沙滩,沙漠能占全国九成。降雨一年还凑不够三回,可人家岛上偏偏长着一棵“生命之树”。正经说来,这棵树算是个谜团。它立在绵延的土黄中央,枝叶繁茂得不像话,最近的淡水能够让你跑断腿。四百年来老老实实站着,听沙尘暴呼啸,见皇朝更迭,也没见它蔫过。有些本地老人管它叫伊甸园的遗孤,“神明眷顾”,说得神神秘秘。其实仔细想想,这破岛熬过了数不清的风雨,也许真是靠这样的“奇迹”支棱起来的。

说起巴林以往的风光,采珠业可是出过名的。老辈人一头扎进海里,捞出一颗颗闪得人晃眼的珍珠,那年月才是岛上最荣耀的时光。象牙、香料、地毯,从世界各地汇聚到岛上,别看地方小,商道盘根错节,宝货金银流转不息。不过,这玩意儿也就辉煌了百年。等珍珠卖不动了,英帝国一脚踏进来,把所有富贵都按在掌心里榨油。岛民们顶着烈日,被剥夺得只剩“认命”二字。要不是石油救了急,谁知巴林会不会像其他小国一样,一江春水向东流。
不过,石油也不是长久饭碗。这一茬人吃着上一茬人拼下的老本,危机感比谁都重。于是巴林学聪明了:抓紧搞多元经济。搞旅游,开夜市,会造岛,建自由贸易区,金融业、储油业——能想的全都上。你要是现在走进巴林首都麦纳麦,外企写字楼里头外语混杂,女白领穿得利索利索,说不定老板就是个辣妹。“巴林的女人不简单”这事不是玩笑,这里的高等教育普及到女娃身上早早的,做会计、当医生,不靠家里靠自己。

钱呀,终究只是个外壳。巴林之所以好玩,是因为它没把自己关得死死的。在沙特,你要是大晚上想喝口酒,可得提着脑袋;而巴林,灯火阑珊,放纵与头巾并存,有种小国特有的灵活和薄脆。到底是福是祸,谁说得准?有人羡慕巴林女人的自由,有人咬牙提防夜里的花花世界,有人看着金融城的灯想着以后能不能买套房。
说到底,岛民们还得靠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紧盯新旧交替的石油生意,另一条,脚踩着岛上新兴的产业。明天会不会油价又跌?娱乐业又会不会突然刹车?谁也没个准信。巴林的晨曦永远带点迷雾,夜晚也不全是合欢。

下次你要用“中东土豪”和“男人后花园”这类标签去理解一座城,记得——有些故事,是半夜里擦肩而过的人讲给自己听的。等日头打在沙海上,谁知道,巴林的传说还剩下几分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