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诗奥秘,背古诗竟意外解锁数理化科学知识宝藏
确实如此!中国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语言精练,而且常常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甚至可以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很多诗人因为深厚的学识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在诗词中不经意间描绘了当时甚至现代的科学现象或原理。让我们来看看古诗词中隐藏的“数理化”奥秘:
"一、 物理学 (Physics)"
1. "光学 (Optics):"
"“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描绘了平静的湖面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一样,清晰地倒映着景物。这涉及到光的"反射"原理。平静的水面能像镜面一样反射光线,形成清晰的倒影。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诗人观察到远处大漠中上升的烟柱笔直,以及天边落日呈现圆形。这背后有光学原理:大气密度不均匀导致光线发生"折射"("大气折射"),使得远处的物体(如烟柱)看起来更直,落日靠近地平线时,光线经过更厚的大气层折射,其顶部被“抬高”,视角上形成一个更圆的轮廓。
"“日照香炉生紫烟” (李白《望庐山瀑布》) / “轻烟散入五云端”":
相关内容:

我们在学生时代的时候,大人们就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都知道数理化很重要,但是面对这些难度高又过于枯燥的公式,总会让文科生望而却步。
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我国大部分的地区已经开始实行文理不分科。这对于那些“偏科”的孩子来,特别是文科的孩子来说,要同时兼顾文理科的学习,实在是比较困难。

这个政策一出,未雨绸缪的家长们又开始改变了培养孩子的方向,现在就需要从小培养孩子全面发展,需要文理兼备。
对于那些从小就偏爱文学诗词的孩子,如何培养他们对理科的兴趣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诗词不仅表达了诗人内心情感和感受,也反应了当时社会生活,内容包罗万象,我们仔细研读这些词句,也能在优美的诗词中找到数理化的元素。
诗词中的数学
数学这门学科,听起来好像只有枯燥的数字、公式,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动感的画面,但是它在不同的人眼中都有一种独特的美。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又会呈现什么样的美呢?
宋代的邵雍,巧妙的运用了1-10十个数字写了一首五言诗,短短四句,用看似小孩子数数的方式,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副绝美的田园风光,仿佛美景就在眼前。

诗圣杜甫脍炙人口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通过优美的诗句,将数学几何中的基本要素:点、线、面、体,刻画的淋漓尽致。
从数学角度来研读这首诗,“两个黄鹂”描写的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描写的是一条线,“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描写出了一个空间体。
诗中描写的景物由近及远,从平面到空间的延伸,勾画出一副意境美妙的画卷。是不是也觉得这些数学元素也富有了情感,不再枯燥了?
诗词中的物理
物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描述的有哪些物理现象。
1、光学知识
唐朝诗人储光羲在《钓鱼湾》中有两句诗这样写道:“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写出了年轻人担心心上人无法赴约的忧虑,不仅构思巧妙,也准确的描述出了光的折射这一物理现象。

由于“潭清”,光线可以通过水传播进入空气,在水面发生折射。在岸边的人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就会觉得潭水看上去比实际要浅。
2、声学知识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曾在终南山下营建了一座别墅,名为“辋川别业”。别墅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王维隐居于此。
在这期间,王维的写下了《鹿柴》的重要代表作,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中空灵境界的追求和喜爱。

《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为什么没有见到人,却听到他的声音呢?
我们通常是通过音色来分辨各种声音,比如不同歌手的嗓音,不同乐器的声音。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的不同,发出的音色也不同。
所以才会有“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俗语。
在王维的诗句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也提现了音色的这一概念。
诗词中的化学
说起化学,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了,还有那些变化无穷的化学方程式。

那在我们的古诗词中,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文化瑰宝和这门现代学科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明代于谦的《石灰吟》中:“千锤万凿出深山,列火焚烧若等闲。”
这两句诗描绘出一群汗流浃背的石匠举着铁锤,辛苦开采石灰石,带出深山,然后再放入熊熊烈火中煅烧的艰辛。

而站在化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还是“要留清白在人间”,都体现了一定的科学道理。
石匠们将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石灰石从山中开采出来,然后进行高温煅烧,就会生成块状的生石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被粉碎的生石灰与水混合后,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就可以它们来粉刷墙壁了。
为何这些知识语文课都没讲过?
原来古诗词里还包含了这么多的科学知识,为什么在课堂上老师都没讲过这些呢?
一般教授我们诗词的是语文老师,通常都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赏析诗词,也不会特别提示我们去从科学的角度思考。
最近,我就发现了一套书——《诗词中的科学》,通过诗词、赏析和科学图解,将诗词和科学无缝衔接。

孩子不仅可以吟诵诗词大家的传世名作,还能读到文理兼备的诗词赏析,从诗中学习到各种科学知识。
通俗易懂的语言搭配生动的图文解析和意境优美的水墨插画,让孩子游刃于语文和科学之间,特别适合小学生阅读。
这套《诗词中的科学》共四册,文末可加入团购。

在书里共精选了80首古诗词,其中有不少必会出现在中小学生语文课本中。
其中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白居易的《卖炭翁》、王维的《鹿柴》等等,每首诗都伴着一幅水墨丹青,一折山水一折诗,孩子更容易感受到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书中将诗词及其对应的科学现象,通过用科学图解的形式进行了解答,简单易懂、趣味盎然,非常贴合孩子的阅读习惯。
比如《化学物理》分册中的燃点、焰色反应、声音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等:

元稹的《一七令·茶》,是一首少见的宝塔诗,讲了茶的习俗和妙处:

读过这本书后,孩子便会知道,茶为什么有提神、醒酒的功效,乌龙茶又是如何一步步制成的。

书中无论是诗词赏析,还是讲解故事和科学知识的时候,图文并茂,语言有趣,简单易懂,囊括了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气象6个学科的知识,帮助孩子培养一颗会思考的理性大脑。

诗词是人对世界的感受,科学是人对世界的思考。这套书最大的特色,就是将感性的诗词与理性的科学融会贯通。
读懂诗词背后的含义,在诗词中也能学到科学知识,满足了孩子对自然的好奇心,再来记这些诗词,也不会感到枯燥,并且能记得更快、更长久。
这样的好书值得推荐给每一个孩子。原价120,现在团购仅需69,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订购:
诗词里的科学 ¥69 购买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6767718668039094788"></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