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吸引人的事总和日常生活有点关系。青岛13号线要不要修到日照东港,最近好多人都在问,有人觉得跟“同城”这种热乎词关系不小,但真这么修下去,日照这样的城市能不能撑起来?心里其实没底。
大家关心的其实是三件事,一是路好不好走了,二是钱包得花多少,三是老百姓能用得上多少。走一趟青岛和日照,不管你是坐火车还是坐地铁,有没有多大区别?东港区和董家口,看着地图不远,真修起来能有啥变化?

再想想董家口火车站,气氛就有点淡了。周围几公里除了港口工人住的小区和安置房,别的真不多。港城新苑、董家口港安置区,能住一万多人,基本都是蓝领,孩子上学还得跑几公里。买东西在泊里镇老集市凑合。早晚高峰只有货车堵路,开车一过高架桥两边空空的。
有些人觉得地铁再向南修,日照就和青岛差不多是“一个城”了。物流、产业、旅游什么的,说不定能像深圳和东莞那样搭上快车把资源串起来。可真查查,青连铁路本来就能二十分钟跑完这段,票价也不高。地铁修一大圈,到底有没有这趟高铁快,心里有数的都知道。

再说钱。日照去年财政才200亿多点。预算出来,想让地铁修进去就得花掉一年大半的收入。普通人算下来都吓一跳。有人就说,深圳把地铁修到了东莞,是深圳自己掏钱,东莞负责运营,最后两个城市都赚钱。青岛和日照能不能效仿,合起来找个活路?毕竟青岛都市圈定位比日照高,带头也说得过去。
计划都是好的,但不光修地铁能“同城”。地铁如果真和公交、铁路、港口甚至机场一起配起来,像东港区这样的大站点才能发挥出作用。机场、港口、车站,通了地铁以后,转车方便确实能省事。可周围的人口、流量,能不能撑住这条线,还是得看学校、医院、商圈有没有真得起来,结果得过些年才清楚。
有的人主张先把现有的交通用好,比如多开几趟动车,或者弄个从董家口直达东港区的快速公交。看似没地铁时髦,但花钱也可控。公交和铁路连着走,不比地铁慢多少,经济上不挤,大家出门也方便。其实只要城里能串起来,谁也不在意是不是地下跑。
提到“同城”大家爱幻想,但地铁只是个工具。东港区有机场、港口、好学校、商圈一应俱全。人流量扎实的地方,总归不会缺交往的机会。而董家口一到晚上,几乎安静得让人忘了城市的喧闹,只有货车还在忙着进出。
深圳和东莞的例子有人拿出来说事,可哪儿能和哪儿完全一样?只说人口,东莞的制造厂和深圳的写字楼,白天黑夜是连着的,交通需求没停过。可日照和青岛之间,更多还得看产业能不能跟得上。不续产业链,就算修地铁,最后也是空跑一趟。资源摆在那,合适就用上,不合适穷折腾,日子也过不出什么新花样。
学校、商场、集市、码头,每一样都是风景。13号线天天有人喊着要往南修,但真掏钱、真去用,冷暖自知。地铁建成以后,人口能不能多起来,产业能不能长起来,说到底还得看城里的年轻人去不去,企业愿不愿意留下。
其实很多人觉得,应该先顾好自己眼前的事。日照先把港口物流和海边旅游搞火,青岛有空就投资点项目,走一走联合发展的路,比光盯着一条地铁省力不少。同城,只有人真的常来常往,才算数。交通是条路,不是唯一办法。
跑一趟13号线,路过大珠山、董家口,有时整列地铁都空空荡荡,只有周末集市会挤进些人。有时候大家看着新地铁的线图发愁,真修到日照,地铁里会不会更多时间空着,值不值?没人说得清楚。然而口袋里没那么多余钱,愿意掏的也不多。
再想想,修路、开工、画图,都是为了将来生活更方便。这条路修不修,其实日照人最清楚。路,本来就是给走的人修的,什么时候需要了,再开始动手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