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青岛的地铁13号线要往南边修,一直修到日照去,这事儿现在聊得挺热。
要是真修成了,那青岛和日照不就跟一个城市差不多了?想想就觉得方便,以后去日照串门,坐个地铁就到了,这大概就是大家说的“同城梦”吧。
这想法靠谱吗?
青岛地铁13号线的终点站现在是董家口火车站,从这儿到日照的东港区,也就十几公里的事儿。可要是想通到日照市中心,那得四十多公里呢!
这得花多少钱啊?
有人算了一笔账,日照去年的财政收入是204。16亿元。要是修这么一段地铁,日照自己掏钱,估计一整年的收入都得搭进去。这么一想,这事儿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也有省钱的法子。比如别往地下挖,直接在地上架高架桥,这样一来,据说能省下30个亿。可就算是省了钱,那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事儿也不是今天才提出来。早在2014年规划13号线的时候,就给这事儿留了点念想。特别是去年,日照东港区划进了青岛都市圈,两个地方挨得更近了,大家就又把这事翻了出来。

那为啥有人盼着修呢?
修好了,不光是人来人往方便。青岛港和日照港,这两个大港口也能更好地联手,山东沿海的生意说不定能做得更大。这可不只是两个城市的事,是整个地区的大好事。
可反对的声音也不小。
有人就说了,董家口到日照,不是有青连铁路吗?坐动车二十来分钟就到,票钱才20块。这铁路的车次还能根据人多人少调整,平时上下班、上学用,足够了。干嘛非要再花大钱修个地铁?
还有个事,挺实在的。
现在13号线从大珠山往南到董家口那段,路过的地方好多都是村子,平时坐车的人不多。也就只有赶上泊里大集的时候,车上才热闹点。大家还开玩笑,管它叫“赶大集专线”。要是再往南修,会不会也这么冷清?这钱花出去,能不能回本,谁也说不准。
我们来看看这线路的两头,现在是啥样。
南边的终点,董家口火车站,周围三公里住了大概一万两千人。大多是港区工人的公寓,还有些人才公寓。买东西的话,楼底下有些小商店,镇上有个利群超市,还能赶泊里大集,生活倒是没问题。就是学校少了点,附近十公里的孩子都指望着泊里镇中心小学和董家口经济区实验学校。
这地方最不缺的就是大货车。滨海大道和G204国道上,天天都是车来车往,一到早上和晚上,货车排长队。地铁、公路、铁路、海运,在这儿都凑齐了,主要就是为了拉货。
再看看北边,也就是计划延伸到的日照东港区。
那可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那是日照的市中心,常住人口有八十多万。经济也行,GDP有612。04亿,跟青岛的李沧区差不多。

要是地铁修到这儿,那周边的万达广场、东夷小镇可就沾光了。特别是那个叫雁达城的地方,离规划的站点就100米,吃喝玩乐啥都有,一年估计能吸引200万人过去。这儿学校也多,日照港第一小学、新营中学,都是好学校,孩子走路上学,十五分钟就到了。
东港区的交通本来就方便,有日照港,还有山字河机场。地铁要是通了,等于把港口、铁路、机场全串起来了。日照作为青岛都市圈南边的大门,地位就更稳了。
其实啊,这事儿吵来吵去,就是钱和发展怎么选的问题。
看看别人家是怎么干的。深圳的地铁11号线,就修到了旁边的东莞。钱是深圳出的,东莞负责后期的运营。这么一来,两个城市都得了好处,大家都方便。青岛和日照能不能也学学这个办法?比如青岛多出点钱,两家一起建,以后一起用。
或者,地铁的发车方式也可以改改。
比如开“大站快车”,中间的小站不停,这样从青岛到日照就能快一些,坐的人可能就多了。
话说回来,对日照来说,光等着地铁也不行。
不如先把手头上的事做好。多开几趟青连铁路的动车,或者开一条从董家口到日照东港区的快速公交车。这样花钱少,也能让大家方便地换乘地铁。
再说了,日照现在也是青岛都市圈的一份子了。可以借着这个名头,好好发展自己的临港物流、海边旅游。青岛那边太挤、放不下的产业,日照可以接过来。路子宽了,也不用非在一棵树上吊着。
这条线,连着一个工业港区和一个繁华的市中心。一个地方机器轰鸣,到处是忙碌的工人和货车;另一个地方人来人往,商场里灯火通明。地铁就像一座桥,大家盼着它能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连起来。
青岛的地铁13号线,现在叫西海岸快线,2018年就通了。一开始全长67公里,设了23个站。到了2023年,北边通到了井冈山路站,这才算把整个西海岸的南北给连上了。刚开通时,一天也就四万多人坐,后来慢慢涨到六万多,最多的一天,有十二万六千多人坐,路上的堵车都好了不少。
青岛的地铁建设一直没停。今年,2号线二期、5号线、6号线二期都在忙活着。听说2号线二期明年年底就能通,到时候从李沧东边去崂山,就不用倒车了。
所有这些规划和争议,就像站在海边的两个人。一个指着远方,说那里有金山银山;另一个低下头,看看自己口袋里的钱,再看看脚下已经走惯了的路。究竟是迈出那一步,还是先走好脚下的路?这选择,不容易做。两个城市就像两个邻居,门前的路要不要一起修,怎么修,还得俩人坐下来,好好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