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相册里那张去年在实验室拍的试剂瓶照片,可能让海关直接把你请进小黑屋。”
这不是段子。2025年4-6月,美国CBP查了快1.5万台电子设备,留学生占了大头。解锁、翻聊天记录、看照片,整套流程比机场安检还丝滑。拒绝?当场遣返,签证记录直接拉黑。

最离谱的是,他们只看本地文件,云盘暂时不动。于是有人把敏感资料全扔iCloud,以为高枕无忧,结果海关一句“请关闭飞行模式”直接破防。

现在流行带“干净机”:新机只装课表、I-20、租房合同,微信聊天记录三天一清。有人连表情包都删,怕熊猫头被当成暴力暗示。

社交媒体更玄学。去年有人因转发“某实验室试剂配方”被认定“危害美国利益”,F1秒变拒签。现在流行提前半年养小号,大号直接注销。

最扎心的是,这些折腾可能只是开始。绿卡排期越来越长,每次入境都像抽盲盒。有人干脆把毕业论文存在国内电脑,用的时候才远程桌面——毕竟比起学术自由,先保住学生身份更实在。

说到底,留学生现在像在玩扫雷:每一步都要预判十年后的签证官会怎么想。最安全的通关秘籍?大概就是把手机当成随时会被公开朗读的日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