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电影里的珍贵记忆,那些耳熟能详的协和语

抗战老电影里的珍贵记忆,那些耳熟能详的协和语"/

在抗战老电影中,你常常听到的“协和语”实际上指的是"日语"。
“协和语”这个说法本身并不是一个标准的语言学术语,它更像是一种带有特定历史背景的称呼。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推行日语教育,试图通过语言同化来控制中国。因此,在电影中,日本士兵、官员等角色会说日语,而中国角色则会用中文回应。
以下是一些在抗战老电影中常见的日语用语:
"こんにちは (Konnichiwa):" 你好 "さようなら (Sayounara):" 再见 "ありがとう (Arigatou):" 谢谢 "すみません (Sumimasen):" 对不起 "はい (Hai):" 是 "いいえ (Iie):" 不是 "わかりました (Wakarimashita):" 我明白了 "わからない (Wakaranai):" 我不明白 "中国語は話せますか? (Chuugokugo wa hanasemasu ka?):" 你会说中文吗? "日本語を習います (Nihongo wo manabimasu):" 我在学习日语
需要注意的是,在抗战老电影中,日语的发音和用词可能与现代日语有所不同,这是由于时代背景和演员语言水平的影响。
总而言之,“协和语”在抗战老电影

相关内容:

小时候经常看打战电影,比如《地道战》、《地雷战》、《三进山城》、《鸡毛信》、《黎明前的黑暗》、《吕梁英雄传》、《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平原游击队》、《苦菜花》、《两个小八路》、《董存瑞》、《白求恩大夫》、《柳堡的故事》、《回民支队》、《野火春风斗古城》、《75号兵站》,那时候还学了两句日本话。

现在知道了,那是协和语,不是日本话。

比如,最常听的一句话是,“你的,八路的,干活?”鬼子问。好人:“太君,我的,良民,大大地,良民。”

汉语来源的“我的”被读作“wuaode”,“你的”被读作“niide”,这两个词与汉语的意思不同,不表所属,而是由于日语需要在主语、宾语等句子成分后添加助词,助词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语法关系,而原本较为丰富的日语助词在当时都被统一对应为汉语“的”。日本人造汉语句子时由于受母语的影响,会使用这个“的”附加在名词、代词后面,在汉语里翻译不出意义。比如“你的八嘎牙路的干活”是“你做了件蠢事”的意思。“你的这边开路开路ka”是“你往这边走吗?”的意思。

那么,“八格牙路”是啥意思?“干活”又是啥意思?

来自日语的另一个高频词汇“八嘎呀鹿”,其语源是“ばかやろう”,写作“馬鹿野郎”,读作“bakayaro”,是傻瓜的意思,也是日语里较为卑劣的词汇。在协和语中,日语里的“p”音对应着汉语母语者的口中的“b”音;日语里的“k”音对应着汉语里的“g”音,所以呈献在我们面前的是“八嘎”,而不是“巴咖”。“ro”音也被对应成了“lu”音,符合汉语发音习惯。

汉语来源的词还有“干活计”,按照日语发音读作“ganhoji”,这个词在60年代的抗战剧中被省略了“计”,成为“干活”,是“做(某事)”的意思,并被读回了汉语音,“你的什么的干活”是“你是做什么的”或者“你在干什么”的意思。

生造协和语的另一个高频词汇是“太君”。“太君”一词来源于日语里的“大人”。日语里的“大”有时读浊辅音开头的“dai”,有时候读清辅音开头的“tai”。另外,与汉语的单元音“a”不同,日语里“大”的元音是后加一个“i”的。在“大人”一词中“大”读作清辅音开头的“tai”,这很像汉语“太”的发音。而“人”的读音是“jin”,类似于汉语里“今”的发音。当日本人称呼自己的长官“大人”的时候,听在中国人的耳朵里很像“太今”,而“太今”这个音对应着的意义是大人物无疑,所以当时当地的中国人就造出了“太君”一词,“君”音似“今”音,“今”字却不如“君”字有意义,所以“太君”一词就产生并固定了下来。

还记得,日军在进攻的时候,指挥官手挥战刀大喊:“杀个敌!”

鬼子们出发的时候,军官手一挥,“开路,以马斯。”


发布于 2025-09-07 11:13
收藏
1
上一篇:青未了专栏,刘华初试锋芒——我的第一次开车经历 下一篇:「青未了」燕子掠窗影,书房凝眸思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