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率领民众,与洪水斗争,“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获得了胜利。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今年的公祭大禹陵典礼将于4月20日在浙江绍兴举行。或许你对这一盛典还不是很熟悉,小布今天就给你讲一讲。
大禹其人
大禹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奠基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
大禹一生的突出功业是治水和立国。治水,奠定立国的根基;立国,巩固和发展了治水的成果,使当时松散的部落联盟成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大禹在治水和立国的大业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了千百年来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振兴、国家繁荣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
大禹与浙江
大禹与浙江的关系源远流长,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发生在浙江绍兴,史书上有记载的“禹禅会稽、禹会会稽、禹娶会稽、禹葬会稽、禹疏了溪”这五件大事都发生在绍兴。
据史料记载,大禹的第四代子孙,也就是夏朝的第六代王——少康,派自己的儿子无余到会稽山下守护大禹陵。从此,这里就留下一支守陵的大禹后裔。对于这个已经延续到145代的家族来说,大禹始终是他们最亲近的祖先。
此外,绍兴还有众多的禹迹,特别是以禹陵、禹祠、禹庙为重要内容的“大禹陵”,早在1996年就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大禹陵
大禹陵是个庞大的建筑群,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高低错落,各抱地势,气势宏伟。大禹陵风光秀美,四季常绿,2009年1月,大禹陵所在的会稽山景区被评为浙江省首批生态旅游示范景区。
禹陵为大禹之葬地,以山为陵。明洪武年间,即被钦定为全国36座王陵之一。明嘉靖年间再次考定墓址,由绍兴知府南大吉立碑,并书刻“大禹陵”三字于其上,覆以亭。
禹庙在大禹陵北侧,相传最早为禹之子启所建。正中央大禹塑像高5.85米,执圭而立,神态端庄。两侧楹柱有“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巨联,系沙孟海据康熙所撰原联重写。殿脊间有康熙手书的“地平天成”四个遒劲大字。
大禹崩葬会稽后,即开始有了守禹陵、奉禹祀的活动,以后历时数千年,承传不绝。
祭禹之典
祭禹之典,发端于夏王启,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之子夏王启,祭会稽大禹陵,启这一祭禹方式,首创祭禹祀典之先例,是国家祭典的雏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亲临大禹墓地祭拜大禹,“上会稽、祭大禹”,开启了祭禹祀典的最高礼仪。此后,历代都有帝王或他们派遣的大臣到绍兴祭禹。
199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公祭大禹陵典礼。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大禹陵的第一祭,也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停祭以后的第一祭。
2006年6月:大禹祭典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使大禹祭典开始成为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祭典之一。
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成为国家级祭祀活动。
2015年:4月20日
今年正值“逢五大祭”之年,又适逢1995年新中国对大禹陵首祭20周年,今年公祭大禹陵典礼采用古代最高礼祭——“禘礼”形式进行;9点50分开始,意寓“九五之尊”,表达对大禹这位人文始祖、立国之祖的尊重。
仪式分13项议程,分别为肃立雅静、鸣铳、献贡品、敬香、击鼓、撞钟、奏乐、献酒、敬酒、恭读祭文、行礼、唱颂歌献祭舞、礼成。
其中鸣铳9响,寓意大禹平洪水、定九州的不朽功绩;鼓手擂鼓34响,表达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对先贤的缅怀;撞钟13响,传达出13亿中华儿女对先祖的绵绵追思。整个典礼仪式大约45分钟。
(文中部分图片为历届大禹祭典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