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会稽山大禹陵,治水英雄大禹的传奇事迹与尧舜共誉

绍兴会稽山大禹陵,治水英雄大禹的传奇事迹与尧舜共誉"/

您描述的正是中国上古时期伟大的治水英雄——大禹,以及他陵墓所在的著名地点。
"绍兴会稽山大禹陵" 是传说中夏朝第一代君主大禹的陵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南麓。
您提到的关键点都与此紧密相关:
1. "治理滔天洪水":相传在上古时期,洪水泛滥,尧帝任命禹的父亲鲧(Gǔn)治水九年无效。后来舜帝继位,又任命禹继续治水。禹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历时十三年,最终成功治理了滔天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2. "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过程中广为流传的佳话。传说禹在治水期间,多次经过家门,但为了专注于治水大业,他始终没有进去看望家人。这体现了他舍小家为大家、公而忘私的崇高精神。 3. "与尧舜二帝齐名":尧(Yáo)、舜(Shùn)、禹(Yǔ)被后世并称为“三王”,他们都是中国上古时期德才兼备、功绩卓著的圣明君主和贤臣。尧以仁德著称,舜以贤能和禅让闻名,禹则以治水的巨大功绩和高尚品德闻名,他们共同代表了

相关内容:

大禹陵位于浙江绍兴城东南稽山门外会稽山麓,距城3公里,相传是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本篇摄影/立山)

大禹陵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典风格建筑群,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占地40余亩。

公元前210年11月,秦始皇东来巡狩,上会稽,祭大禹,登秦望山,眺南海。命宰相李斯撰文刻于石上歌颂其功德,故此碑又名“李斯碑”。碑文字属秦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颁行的文字。

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所谓“禹穴”,也就是埋葬大禹的地方。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建咸若古亭,为石构建筑八角重檐,上刻“咸若古亭”四字,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又被称为奏乐亭,也就是古时候祭祀大禹时奏乐的地方。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绍兴知府南大吉立大禹陵碑,选址依据是闽人郑善夫考证禹穴之所在,约为庙南数十步。碑上一亭,是1979年根据明代的原貌而重建。

1956年秋,碑石被大台风折成两段,1961年10月重立此碑时,在“禹”字之下,“陵”字之上断裂处,用钢筋和沙浆联接。禹祠历代沿革,几经兴废,现存禹祠是1986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

2003年大禹陵扩建,神道内原有五对石像牲增至十二对。依次为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豸、卧牛、石虎、黄熊、三足鳖、九尾狐、野猪和应龙十二对石像生。

发布于 2025-09-02 16:28
收藏
1
上一篇:大禹安息之地揭秘,绍兴葬说成史上最可靠证据 下一篇:为何要公祭大禹陵?揭秘那些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