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的“那些事儿”,探寻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与习俗传承

关于重阳节的“那些事儿”,探寻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与习俗传承"/

关于重阳节“那些事儿”,我了解很多!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习俗。以下是一些关于重阳节的主要“事儿”:
1. "名称由来与日期": "日期":在农历(阴阳合历)中,九月是第九个月,“九九”两阳相重,故称为“重阳”。 "别称":重阳节还有很多别称,最著名的包括“老人节”、“登高节”、“菊花节”等。其中,“老人节”的称呼强调了其敬老爱老的内涵。
2. "核心习俗与活动": "登高望远 (Dēng gāo wàng zhǔ)":这是重阳节最核心、最广为人知的习俗。古时候,人们认为登高可以“辞旧迎新”,摆脱晦气;同时,秋高气爽,登高也是欣赏秋景、放松身心的好方式。现在,登高也演变成了郊游、锻炼身体、欣赏山景的活动。 "赏菊饮酒 (Shǎng jú yǐn jiǔ)":菊花在秋季盛开,象征着高洁、长寿。重阳节正值菊花盛放,赏菊成为重要习俗。同时,饮“菊花酒”也是传统,认为有祛病延年的功效。现在,菊花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重阳节有何习俗?”“重阳节何时成为正式节日?”“重阳节最早和最晚都在一年中的哪一天?”“为什么把老年节定在重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14日将迎来重阳佳节,当你登高、赏菊时,可曾想过这些问题?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据研究,重阳登高源于山岳崇拜,宴饮源于庆贺丰收,所以自古以来,社会广泛形成登高远眺、秋游观景、吟咏骋怀、佩插茱萸、亲朋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奇数)之“极”,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月、日均属最大阳数,所以叫“重阳”或“重九”;又因“九”“久”谐音,古人认为这一天“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从东汉末年开始,重阳举行酒宴渐成风气;魏晋时期,更有了赏菊、饮菊花酒的时尚,诗人陶渊明的《九日闲居》前言可为佐证:“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醪”指酒,“九华”即九月的菊花。唐宋两代,重阳已成为正式的民间节日,由于菊花是长寿的象征,无论男女还形成了“簪菊”之风。明代时,皇宫上下要吃由“蓬饵”演变成的“花糕”,皇帝到万岁山(今称景山)或西苑的兔儿山、旋磨台登高。清代时,皇帝多登御花园堆秀山,若在圆明园则登香山。在民间,人们艳羡菊花的多姿多彩和“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傲霜独立,艺菊成风,沿袭至今。

重阳节源于农历九月初九,在公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对应公历,最早是10月1日(2033年),最晚是11月1日(1995年),但绝大部分都在公历10月份。”罗澍伟说。

自古以来,九月初九就被赋予了“长寿”的含义,因此重阳节也就慢慢有了老人节的含义。这一天,老年人要通过登高,饮菊酒等方式来祈祷长寿。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健康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老年节”。

罗澍伟说,今年是我国法定第九个“老年节”,全国多地都将开展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和重阳主题活动。随着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树立和各项爱老助老政策、措施的落实,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进一步增强。(记者周润健)新华社天津10月13日电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发布于 2025-08-26 04:56
收藏
1
上一篇:今天,和孩子这样讲述重阳节的温馨故事 下一篇:重阳节,九九重阳节,传统佳节温情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