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走出去,路边三座街区的气氛一点也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热闹。城里搞城市更新,说要有变化,那到底变没变?民航路上的城市岛屿和学院路上的双井坊、小坝坊都成了城市更新的“代表”,大家常听说。最近特别去逛了这几个地方,发现外表和热闹度不像宣传的那么有说服力,也没人特意介绍真实情况。

城市岛屿是重新造出来的,没用老房子,也不是改建成的。它靠路边有块停车场,但里面没什么人。傍晚进去,面积挺大,却几乎都是空的。只有几个做空间设计和礼服的店还开着,看也没什么客人。买饮料都找不到店,别说玩或者吃了。曾刚开业那会儿搞艺术市集,也很红,但现在完全看不到人气。

那灯光很暗,走在这城市岛屿里面,感觉像走空楼一样。看网上以前拍的照片,几个月前那里夜晚还很热闹,不过开业不过三年,现在已经落寞成这样。硬件还挺新,但店家都走了,年轻人没兴趣留。

步行几分钟到了双井坊,入口一大块“温州”字牌已经没亮灯。原本门前用来办活动的地方,现在直接变成停车场。有车一直停到巷子里面商铺门前。去年的照片和现在比较,变化很明显。双井坊只开了二年,已经很多商铺关门,街区不少地方变空了。

不过这里大多数商家还在开着,生意分两极。有的店人进不少,有的完全没人。逛的时间是晚上七点多到八点,理论上最热闹,但实际还不如想象,最多也就是比城市岛屿好一点。有人说这里只有搞活动时才有流量,不办活动就变回冷清。

双井坊北部靠路口的人多,越往南挨着河边就越没人,很多人其实逛一半就以为走到底了,根本没注意南边街区还没转。南片不少商家还在装修,开业的很少,盘菜生书店还只是临时店面,过阵子营业才可能热闹些。

再往东走十三分钟到了小坝坊,开业四年,号称夜生活中心。那里东南临水,环境算是最好的一块。可是晚上八点半后,整条街区稀稀拉拉没人,甚至不如双井坊。虽然很多商家还营业,但店里的人看着也爱耍潮,只是数量少。

小坝坊刚开业那会儿夜晚挤满年轻人,现在安静得甚至连夜生活氛围都没有,潮流玩的人都找不到队友。和以前的创意园区一样,这些地方也变成了冷清场。

这些街区原本被看成城市更新的希望,风格也许比商场自由,文化味道更突出。不过在温州,这种小街区总没法变成景点,游客不来,本地人逛几次也觉得无聊。相比外地,没见谁专程来打卡这些街区。

实际问题很简单,小街区面积真的很小,城市岛屿和小坝坊几步就到头了。双井坊稍微大,但也有限。地方小,铺子开的少,品种也就有限,名气很难做起来,等当地人逛腻了,人气大概就下去了。

停车也是麻烦。城市岛屿有停车场,不过不大,双井坊和小坝坊压根没地方停,在周边停车都难。在没有地铁的温州,这就等于这些街区只能圈住周围一小圈人,其他人来了都愁找车位。附近还都是老小区、机关单位,老人比年轻人多。

环境差也是问题。城市岛屿对面就是上村新村,房子旧,电线乱飞,跟现代街区完全不搭。双井坊依靠菜市场沾烟火气,但现实体验是满脚水、臭味重,谁来逛都会发怵。只有小坝坊周围相对干净,但四周机关单位环绕,也显得孤独。

还有运营方面。三处都是本地运营的人搞的,跟全国知名品牌没法比。试着做本地文化,但毕竟原来是城中村,能用的资源有限,差别很明显。街区虽然保留了一些老事物,但远谈不上是历史景区的文化沉淀。

街区的结构也不是随便一改就完事。像双井坊,留了太多老楼,空间变得很窄小,有些地方动线很乱,很多消费者都走不到南面,南片人气也自然低。有些老楼还层高很低,新式店铺想进来也受限制。

这些街区其实都只是刚开始的城市更新,规模和配套也都有局限。以后再改,有必要考虑把范围再拉大点,硬件跟活动需求都要提升,能弄些大活动,不仅有地下停车场,还要让街区成为整体风貌。比如说附近的旧小区如果有机会拆改,应该一块考虑这些街区的发展。

开发也不只盯住住宅高楼,可以做低层风貌建筑,更适合和这些街区配套。等周边环境和建筑上了新台阶,年轻人可能会更愿意来这些地方。

结语
城市更新不是换个外壳,也不能只做小打小闹。三处街区现状起伏,谁说下一步就不会变好?人气冷暖和周边环境挂钩,也跟运营思路有关。发展城市更新,老区和新街区如果一块改进,或许日后夜晚气氛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