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眼中“癌”的称呼,一字传承千古,你是否耳熟能详?

古中医眼中“癌”的称呼,一字传承千古,你是否耳熟能详?"/

“癌”在中医里虽然没有一个完全对应且固定的古字,但根据其症状(如坚硬如石、表面翻花、疼痛等)和性质(恶性、难治),常被描述为"岩 (yán)"。
这个字非常耳熟,比如:
"乳岩 (rǔ yán)":指乳腺癌。 "肺岩 (fèi yán)":指肺癌。 "胃岩 (wèi yán)":指胃癌。
“岩”字形象地描述了癌症肿块坚硬如岩石的特点。虽然现代医学称之为“癌”,但在中医古籍和民间说法中,“岩”这个词被广泛用来指代这类恶性疾病。

相关内容:

本文214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癌,听起来是个“现代病”,可你知道吗?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医就已经注意到它了,只不过叫法不一样。一个字,你可能天天挂在嘴边——“瘤”。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癌”这个字几乎成了绝症的代名词。听到有人得癌症,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完了”。但“癌”这个词,其实是西医体系下的专有名词,真正进入中国的主流医学话语,是近代的事。而在古代中国,医生们早就发现了某些“不痛不痒、慢慢长大、难以消除”的怪病,他们用一个更直白、更常见的字来描述它——

“癌”和“瘤”有区别吗?

答案是:有,而且区别不小。

在现代医学中,“瘤”是一个总称,包括良性瘤恶性瘤。良性瘤就像个“好人”,虽然长在你身体里,但一般不扩散、也不侵蚀周围组织。而恶性瘤,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癌”,它会扩散、转移,甚至让器官一个接一个失去功能。

但在古代,中医并没有“良性瘤”和“恶性瘤”的明确区分。只要是身体上长了个包块,不管它是慢慢长出来的,还是突然鼓起来的,都统称为“瘤”。

中医怎么描述“癌”?

很多人以为古代没有癌症,其实不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描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身体里有些包块,是因为身体某处受了寒,气血运行不畅,慢慢就积成了块。

古人把这些包块叫做积聚”、“痞块”、“石瘕”、“乳岩”、“肠覃”、“噎膈等等,看起来词不统一,但这些词背后描述的,很多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癌症

比如:“乳岩”就是古代对乳腺癌的称呼。“岩”字选得很妙,意思是硬得像石头,而且不动不移。中医古籍里明确记载:“乳岩者,坚硬如石,无头无根,痛而不移。”是不是很像现代医学里对乳腺癌的描述?

为什么古人没叫它“癌”?

因为“癌”这个字,本来就不是中医的词。

“癌”字的出现,其实是近现代中西医结合的产物。清末民初,西医传入中国,才把英文的“cancer”翻译成“癌”。这个“癌”字,其实是从“瘕”“岩”“疴”等字演变而来,后来为了统一医学用语,正式把“癌症”定为恶性肿瘤的统称。

而在古代,“癌”这个字几乎不出现在医书中。中医讲的是“气血阴阳”“五脏六腑”“经络瘀阻”,并不以“癌”定义疾病,而是根据症状、体征和病机来命名。

古代怎么治“癌”?

答案是:调气血、化瘀结、软坚散结、扶正祛邪

虽然中医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手术”“放化疗”“靶向药”,但中医有自己的方法。比如:

  • 乳岩,古人用“海藻、昆布、贝母”来软坚散结;
  • 肠覃(可能是大肠癌),用“承气汤”帮助通便、化瘀;
  • 噎膈(可能是食管癌),则用“养阴润燥”的药来缓解吞咽困难。

这些方法虽然不能“根治”癌症,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减轻症状、延缓病情。现代不少中医肿瘤科也在沿用这些思路,并与现代治疗手段结合,取得了一定疗效。

那现代中医怎么看“癌”?

现代中医不否认“癌”这个病名,但在治疗上,更多是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同时发挥中医的调理作用

比如:

  • 鼓励病人术后服用中药,调补正气;
  • 在化疗期间用中药减轻副作用;
  • 对于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用中医改善生活质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曾多次发布文件,强调中医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价值,比如《中医药参与肿瘤防治工作方案(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中医药要在肿瘤治疗全过程中发挥作用。

现在还叫“瘤”合适吗?

在现代医学体系下,“癌”和“瘤”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你听到有人说“我长了个瘤”,千万别急着吓自己,先看医生明确是良性还是恶性。良性瘤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出事,但恶性瘤——也就是癌,就需要尽早干预。

但在文化传承的层面,“瘤”这个字依然有它的历史价值。它代表的是古人对身体疾病的观察和总结,虽然没有现代病理学的精准,但那些经验并不是“迷信”,很多都在现代医学中找到了解释和印证。

所以,“癌”到底是古代没有,还是只是没叫这个名?

可以这么说:癌,不是古人没见过,而是没这么叫。

古人见过种种瘤块,也知道哪些严重、哪些不严重。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疾病,用自己的方法去治疗。今天我们有了更先进的诊断工具,更清晰的疾病分类,但对疾病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其实千百年来并未改变。

写在最后

“癌”这个字虽然看起来现代,但它背后的疾病,早就存在于我们祖先的生活中。古人用“瘤”来记录它,今天我们用“癌”去研究它。换了个名字,但我们面对的,仍是同一个敌人。

而对抗这个敌人,离不开科学的态度,也离不开知识的普及。知道它从哪来,怎么发展,怎么防,怎么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别让“癌”这个字,成了禁忌。让我们用知识,把它说清楚,看明白。

资料来源:

①.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参与肿瘤防治工作方案(2021—2025年)》.2021.
②. 余光辉.营养支持改善晚期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研究//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中国营养学会.Abstract Book of the 14th Asian Congress of Nutrition--Clinical Nutrition.什邡市南泉镇卫生院;什邡市安宁疗护中心;
2023:1.DOI:10.26914/c.cnkihy.2023.077551.

③. 李丽萍.癌症病人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及饮食指导.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4)
:148-149.DOI:10.16040/j.cnki.cn15-1101.2010.24.107.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发布于 2025-08-20 12:58
收藏
1
上一篇:杏林宝鉴,乳腺影像检查提示BI,解读乳腺健康预警信号 下一篇:「看剧读健康」揭秘温柔贤淑的“杨杨妈”乳腺癌背后的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