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朋友老张发来一条消息:“今天被客户骂得狗血淋头,回家发现妻子在抱怨房贷,孩子哭着要新玩具。我坐在楼下抽了半包烟,突然想起我爸那句话:‘人没本事,连亲人都看不起你。’”
这条消息下,没有安慰,只有沉默。因为我们都知道,老张曾是985毕业生,进过世界500强,却在“中年危机”里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他不是没本事,而是主动选择了“没本事”的生存姿态,用自我否定筑起一道防御墙:当你说“我靠不住任何人”,本质上是在说“我不值得被任何人依靠”。

1. 自我否定:一场精心策划的“精神退化”
心理学中的“习得性无助”理论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人会在反复失败后,主动放弃努力,甚至将“无能”内化为自我认同。老张的故事便是典型:他曾在项目里力挽狂澜,却因一次失误被领导当众批评,从此开始“摆烂”——故意拖延、拒绝挑战,最终真的从“核心员工”沦为“边缘人”。
这种“自我放逐”的逻辑是:如果我先承认自己“没本事”,那么所有的失败都有了“合理借口”,他人的失望也成了“必然结果”。它像一层精神铠甲,保护着脆弱的自尊,却也隔绝了成长的可能。

2. “靠山”幻觉:对关系的暴力绑架
老张曾抱怨:“父母有钱却不肯帮我,朋友发达了也不拉我一把。”但他没意识到,这种“靠山期待”本身就是一种暴力——它将亲情、友情简化为“资源交换”,把“爱”异化为“有条件的支持”。
社会学家项飙提出的“附近消失”理论指出:现代人越来越依赖抽象的“系统”(如职场、市场),却丧失了与具体人建立深度连接的能力。当我们把“靠山”寄托于他人时,本质是在逃避与真实世界的碰撞:不是他人靠不住,而是我们从未学会如何与他人平等共生。
3. 真正的“本事”:从“依赖”到“共生”的觉醒
75岁的独居老人陈姨,年轻时丧夫,独自拉扯两个孩子。她没文化,却靠种菜、卖手工艺品供孩子读书;她没背景,却在社区里组织老年互助会,成了大家的“精神支柱”。有人问她:“您靠什么撑下来?”她笑:“靠不把自己当‘弱者’。”

所谓“本事”,不是比别人强,而是清醒地知道:你能给予什么,而非只能索取什么。当老张开始主动接手小项目,当陈姨的子女学会反哺,他们都在完成同一件事——从“依赖者”蜕变为“贡献者”。
老张后来删掉了那条消息。他报名了技能培训班,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半年后升了职。他说:“现在我才懂,不是谁靠不住,是我从来没想过‘我能成为谁的靠山’。”

最后想问:你是否也在用“没本事”的抱怨,掩盖对“被需要”的渴望?评论区聊聊,你曾如何突破“自我否定”的陷阱,又是如何学会“成为他人的靠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