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现代京剧的著名剧目,依据沪剧《芦苇火种》改编而来,主要讲述新四军江抗留下的36个伤员坚持斗争,经过不懈努力发展成为了新四军的一个旅,要知道当时新四军只有18个旅,此剧在老一辈人中有极高的知名度。

沙家浜
1939年,新四军为发展苏北,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领主力北渡长江,江南指挥部下辖的江抗因伤员无法随队作战,于是将受伤比较重的36个伤员留在阳澄湖地区,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伤员后来居然发展成为了新四军六师18旅,以后的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师。他们的成就是辉煌的,但过程是艰险的。这36个伤员,开始被当地地下党的同志隐藏在阳澄湖芦苇荡的小船上,但是开始没过几天,就有一个伤员落到了水中,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被水冲走的,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面对这样的情况,伤病员夏光、刘飞等都觉得这样不行,他们在船上不仅要忍受夏天无尽的蚊虫,还要忍受寒冷与饥饿。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还会有人不断地死去。必须想办法出去医治。

阳澄湖的芦苇荡
于是他们积极与送饭的群众联系,寻找机会出去,终于在十几天后,日伪军放松了对新四军伤员的搜索,当地地下党的同志趁机将他们转移到了湖西的张家浜,张家浜的群众为了避免被人发现,将他们分散到各家的草垛里养伤,常熟民抗司令员任石天以前是中医,他又找了两个同行来为剩下的35个伤员看病换药,在当地群众的悉心照料下,他们的伤势一天天的好了起来,但也有一些伤员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患了败血症,因伤不治牺牲,前后有10个伤病员因败血症逝世。

江抗阳澄湖抗日根据地
到了冬天,日伪军的搜索日益放松,大家终于能够出草垛到外面走走了。虽然36个伤病员有11个不幸牺牲,但是留下的25个江抗老战士还是给了常熟人民很大的希望。人们奔走相告,江抗没有走,他们还留下了一个留守处。伤病员听到群众的呼声,也十分兴奋,要求夏光带领他们与日寇作战,重新将江抗的旗帜打起来。也就在这时,新四军指挥部派遣原江抗2团政治处主任杨浩芦率3个营连干部到张家浜,与刘飞和夏光见面,并传达了叶飞要求伤病员建立武装的命令。他们几人商量之后,一直决定成立江抗东路指挥部,原来杨浩芦是想让刘飞担任司令的,但是由于刘飞受伤后,打入右胸的子弹一直没能取出来,还得继续治疗,于是改由夏光任司令员,杨浩芦任副司令员兼政委。并将十几个伤病员编成一个班,并成立了一个特务连,实际上特务连就下辖了那一个十几个人的班。虽然人数少,武器也少,只有刘飞临走时留给夏光的一支驳壳枪。但好歹是把架子拉起来了。

叶飞上将
司令部成立后,夏光积极地开始了发展武装的行动,并经过不懈努力,说服了当地一些地方武装,部队开始得到了扩充,并有了一些枪支弹药,到了11月6日,新江抗开始了第一次战斗,他们抽调好几个排班级干部,组成了一个战斗小组,在一座桥上伏击了日军的一个汽艇,全歼汽艇上的所有日军,没有一个逃脱。此次战斗也向所有人表明了,江抗没有走,他们依然在战斗。
到了1940年2月份,新的江抗已经发展到了两个连,除原先成立的特务连,还有一个一连。2月7日,新江抗再次与敌发生战斗,在2月7日的战斗中,江抗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自身亦伤亡严重,一连连长和指导员都牺牲了,副司令杨浩芦亦因伤重不幸身亡。一时间江抗的老红军产生了悲观情绪,纷纷向陈毅反映,要求返回老部队,陈毅一听他们这样,顿时就发了火。恰好原来老6团1营营长陈挺从延安学习归来,陈毅当即决定派他到新江抗工作,打开江抗的局面,陈挺是原闽东独立师的支队长,地位仅次于叶飞等少数几位师级领导,在部队中有极高的威望,因此新江抗的同志看到到老营长都来了,也没在好意思说要会老部队,军心算是稳定了。

刘飞将军
到了4月,陈毅派谭震林、何克希、吴仲超、刘飞等一大批高级干部前往新江抗,谭震林等一大批高级干部的到了,使得江抗获得就极其迅速的发展,到11月,江抗由原来的三个支队,发展到了3个纵队,每个纵队下辖3个支队。到1941年1月,因皖南事变的原因,新四军重建,皖南新四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而新江抗则被改编为新四军第18旅,他们以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发展成为有数千人的旅,着实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