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通江达海,枢纽地位释放强劲发展强势能

江苏省淮安市,通江达海,枢纽地位释放强劲发展强势能"/

这句话“江苏省淮安市:通江达海,“枢纽 ”释放强势能”是一句精炼且寓意深刻的宣传语或标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
1. "地理位置优势 (通江达海):" "通江:" 淮安市地处长江下游,是长江流域的重要节点。京杭大运河也穿城而过,连接了南北水系。这使得淮安拥有发达的内河航运网络。 "达海:" 淮安紧邻黄海,通过盐城港等出海通道,可以连接广阔的海洋运输体系。淮安港是其重要的支撑。 "意义:" “通江达海”形象地概括了淮安优越的水运条件,说明其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内陆与沿海、南北的重要通道。
2. "核心功能定位 (“枢纽”):" "枢纽:" 这个词是关键。它不仅仅指地理上的交通枢纽,更强调淮安在区域经济、物流、信息、甚至人流等方面扮演的"核心节点和连接平台"角色。 "意义:" 淮安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汇聚和发散的重要地方,是各种资源和要素高效集散的“十字路口”。
3. "发展活力与潜力 (“释放强势能”):" "释放:" 意味着将潜在的优势和

相关内容:

近日,淮安港三期项目自动化码头联调联试启动,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作为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实施项目,该工程打通了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实现了铁路水路无缝衔接,进一步确立淮安全国性内河航运中心地位。淮安,这座2500年前种下枢纽基因的城市,正以交通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全力打造枢纽经济。

千年脉络,现代枢纽新生

淮安的枢纽基因,早在2500年前就已种下。《左传》记载,“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 邗沟的开凿,让淮安成为交通运输的要冲,享有“沿于江海、达于淮泗”“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的美誉。隋唐大运河、明清大运河的相继开挖,更是巩固了淮安的水运枢纽地位,白居易的“淮水东南第一州”和明代姚广孝的“壮丽东南第一州”,都是对淮安当时繁华的生动写照。明清时期,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成为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

岁月流转中,淮安的枢纽血脉始终奔涌。在连接京杭大运河与盐河的重要交通枢纽——杨庄船闸,货船往来穿梭,一派繁忙。“二号船闸建成通航以来,船舶通过量由1200万吨增长到2400余万吨,翻了一番。”淮安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罗衍庆说。2022年起,淮安水运项目连续3年年度投资超20亿元,目前在建重大项目达13个,创历史之最。2024年,淮安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超57万标箱,连续16年稳居全省内河第一,先后开通水运集装箱线路16条、稳定运营集装箱多式联运线路8条,织就了一张通江达海的水运网络。

交通枢纽的升级不止于水运。淮安涟水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也在有序推进,国际货运区已建成投入使用。未来,这里将新建6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及相关附属设施,建成后可满足每年750万人次的旅客保障能力,与徐州陆港、连云港海港形成苏北物流“金三角”。铁路建设方面,宁淮城际铁路正在紧张施工,新淮铁路、沿淮铁路、淮泰常铁路也在加快推进,“米”字形高铁网日益巩固。公路建设同样成果丰硕,京沪高速淮安段扩建工程69.59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128公里、农村公路1042公里相继建成,长深高速淮安段扩建工程年内将完成主体工程。立体交通网络正让淮安的枢纽能级实现新的飞跃。

淮安内环高架。图片来源/淮安报业

交通赋能产业兴

发达的交通网络,正为淮安的产业发展铺就一条通衢大道,催生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近日,淮安工业园区境内苏北灌溉总渠南侧,淮安港危化品码头的吊臂缓缓升起,正式开启运行。这座码头通过与其他内河港口及沿江、沿海港口的联动,一张覆盖广泛的运输网络正逐步成形。“项目建成后,企业 30% 的产成品将从公路运输转为水路运输,发往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实实在在为企业节省运输成本,实现降本增效。” 江苏富强新材料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杜永峰的话语,道出了交通升级给企业带来的直接红利。

交通枢纽带来的强大势能,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产业集聚的澎湃动能,涟水经济开发区是这一发展态势的生动写照。在这里,“玻纤布 — 覆铜板 —PCB— 电子元器件”产业链紧密相连,形成年产值高达40亿元的产业闭环。宏瑞兴科技依托“隔墙供应”模式,实现生产要素的零距离对接,每年节省物流成本约4000万元。这种“工厂与供应商比邻而居”的模式,让物料运输时间以分钟计算,极大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如今,“生产要素零距离对接”已成为淮安五大产业集群的常态,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串珠成链”,释放出强大的产业协同效应。

在这样的协同氛围中,江苏施塔德电梯有限公司与淮安市建工尼龙制品有限公司的合作,成为“隔墙供应”模式下互利共赢的典范。建工尼龙从为施塔德电梯配套生产尼龙部件起步,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逐步占据国内电梯行业尼龙制品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施塔德电梯也在稳定供应链的支持下,发展成年产值4亿元的电梯制造企业。两家企业相互成就,生动诠释了近距离协作对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推动作用。在“项目为王”的指引下,淮安实现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千亿级制造业集群的历史性突破。统计数据显示,淮安市规上工业投资连续40多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彰显出交通枢纽赋能下产业发展的强劲活力。

淮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图片来源/淮安发布

营商沃土厚植发展动能

7月初,江苏共创人造草坪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高先生收到一份特殊“快递”——税务部门主动推送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提醒。“现在政策就像‘快递’一样送上门,还能精准识别我们的生产需求!”高先生的感慨,道出了淮安营商环境的暖心变化。这一变化源于淮安区创新的“四维管家”服务模式。该模式从政策推送、审批提速、金融支持、法律服务四个维度发力,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管家式”服务。

这样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淮安政务服务的方方面面。坚持“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的理念,淮安建立了重大产业项目全链条专班服务机制,实行“极简申报、极速审批、极优服务”和“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建成即验收、竣工即交付”的服务模式。今年1-5月,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4227件、并联审批率达46.4%,56个项目“拿地即开工”,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8个。

服务的优化不仅体现在政务层面,更延伸到物流成本的降低上。“船舶直接靠泊我们的码头,每年可节约运输成本300多万元。”江苏淮河化工有限公司储运部副部长潘晓兵说。通过疏浚支线航道,淮河化工周边30多家企业采用“公转水”多式联运,年节约物流成本近3000万元。而淮安通过全面推进“散改集”“公转铁”“公转水”、打造“铁水联运”“江海河联运”多式联运精品线路,淮安为重点企业提供从箱源航线到出口报关的“一揽子”高效、低成本物流解决方案。每年为中天钢铁、巨石集团、实联化工等重点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约3亿元。

以硬举措托举城市软实力,淮安走出了从“营商”到“赢商”的蝶变之路。2021年以来,淮安市营商环境民营企业满意度实现“四连增”,全市营商环境质量综合评分排名持续跃升,为枢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当货轮驶出淮安港三期自动化码头,当高铁穿梭于紧张施工的宁淮城际铁路,当航班从扩建中的涟水国际机场起飞,一幅“公铁水空”联动发展的立体枢纽图景在淮安大地清晰呈现。千年运河的桨声与现代港口的汽笛交相辉映,立体交通网络的脉络持续延伸,产业集群的活力不断迸发,营商环境的沃土愈发肥沃。如今的淮安,正以交通枢纽为支点,撬动着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的无限可能。

文/李诗睿

来源:淮安发布、新华日报、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中国江苏网

发布于 2025-08-12 08:13
收藏
1
上一篇:探秘中国行政区划,江苏省淮安市的人文与地理风貌 下一篇:我心归处是淮安,壮丽东南第一州,风华璀璨千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