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揭秘!春分节气昼夜平分并非绝对,理论说法背后有何玄机?
你说得对!这是一个很有趣也确实存在的“冷知识”。
虽然我们常说的“春分时节,昼夜平分”是一个很形象和方便的说法,但严格来说,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近似",并非完全精确。
原因在于:
1. "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和“近日点/远日点效应”":
地球的自转轴是倾斜的(约23.5度),这是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同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不是完美的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地球离太阳有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区别。我们通常认为春分时地球处于赤道平面上,但此时它恰恰"正好处在从远日点向近日点过渡的位置"。
2. "“近日点效应”导致白天略长":
当地球在远日点附近时(接近春分和秋分时),它公转的速度相对较慢。
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相对稳定,在公转速度较慢的时候,完成一次自转所需的时间会"极其微小地延长"一点点。
这意味着,在春分这一天,实际的"黑夜时间会比理论上的12小时稍微短一点点",而"白天时间会比理论上的12小时稍微长一点点"。
"总结一下:"
春分时节,全球大部分地区确实经历了一年中白天和黑夜
相关内容:
来源:央视网
视频加载中...
春分也被网友称为春季中的C位节气,因为这一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90日之半。春分过后,北半球昼长夜短,春和景明。但其实,所谓的昼夜平分只是理论说法。阳光通过大气层时发生折射,在太阳还稍稍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已经能看见它缓缓升起了。因此,白天实际上会稍长于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