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岳金宏 刘 迪 摄影 董永博6月22日清晨,一缕阳光照在井陉县地都古城,青砖灰瓦反射着温柔的光芒。翠色山峦下,绵右渠河水碧波荡漾,一片宁静安详。
石家庄远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智斌,又如平常一样,悠闲地在村里散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还原从前的地都古城,使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儿时记忆唤起保护意识
作为首批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井陉县南峪镇地都村位于太行东麓,坐落于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下,有 “北方鱼屯,画中乡村”之称。走进村落,一股宁静又复古的气息扑面而来: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朴、典雅,青砖砌墙,花格窗户,尖脊灰瓦,飞檐斗拱,精巧别致。南峪镇文化站站长仇程远说:“村落因汉光武帝刘秀在此渡河而得名,这里有26处代表性古宅民院,如举人院、秀女楼、五进院、段家祠堂等,院落装饰的石刻、砖雕、木雕等都十分细腻逼真。”
对于李智斌和仇程远这种自幼在这里长大的人来说,这些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景色,记者一行人却仿佛步入了另一个丽江古城。李智斌还是遗憾地说:“现在的景色比原来差多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村落进行开发建设时,水泥地取代了亮油油的青石板;城内遍布的水道也已经被封堵堆砌;自然环境也越来越不好。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建筑群也亟待保护。”
从倒煤商人变环保卫士
如果说,对儿时美丽景色的怀念是李智斌决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情感寄托,那么在中国工业转型大环境下,对生存之路的思考则直接促使他走向转型路。
原来,李智斌还有另一个身份:石家庄市远江运输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2013年以前,李智斌从事煤炭开采与运输业,凭借一股干劲,他很快发家致富。眼看着身边的人或从事碳酸轻钙化工企业,或从事汽车运输、商业、物流等传统产业,大家都慢慢富裕起来。但是,李智斌越来越发现自幼生存的这片土地,越来越没有当初的干净、秀丽。因为拉煤的粉尘越来越多,天色经常灰蒙蒙的。
而此时,雾霾已然成为全国性问题。在大环境下,像李智斌这样的“煤老板”越来越体会传统产业面临着的巨大压力:“当时,我和生意上的伙伴们聊天时,大家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对于煤炭产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忧虑。”
面临挑战,李智斌反思:到底哪条路是自己要走的出路?多少次,李智斌一边暗怀心事,一边在古城里散步。直到有一天,面对着每天见到的风景,李智斌突然灵机一动:我们的风景这么好,为什么不能做生态旅游呢?
当机立断,李智斌开始四处考察和请教专家。曾经,李智斌去红旗渠考察,希望把由西至东抱村而过的绵右渠打造成另一个红旗渠,类似的提议却都被专家否决。直到2013年,地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地都村村委会苦于没有资金支持,不能请专家进行古城开发与保护的规划,从而向国家申请保护资金。这时,李智斌主动请缨,自掏腰包请来专家为小城做起规划,并通过水上漂流的方式引来紧邻娘子关景点的客流,不断把旅游区的名气打出去。
一张生态蓝图在地都铺开
翻开李智斌请专家制作的规划书,在开篇的规划原则中,第一条便是“生态导向”。其中有一段话被李智斌勾了出来:井陉绵河古镇旅游区应该遵循旅游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旅游体系,在产品和项目设计方面强调生态理念,重视保护良好的湖、山、林生态环境。李智斌解释说:“从今年一直到2019年都属于开发建设时期,这段时间里不能急功近利,原来我们从自然环境中受益良多,现在是该反哺自然环境的时候了。”
如今,石家庄远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已然成功转型成为名副其实的环境保护者:请来专家做规划,制定古城开发与保护方案;承包古城外荒山2万亩,封山育林,播种种植,对植被进行保护;清理村外河道淤泥,开发6公里的漂流项目,并取得绵右渠水上开发使用权;投入资金1000万元,恢复古城外河道桥18座……
看着翠山绿水,李智斌说:“生态环境越好,景区的辐射范围越大,周围更多的村民就能受益。当夕阳产业慢慢凋落时,我们的生态旅游产业将会逐渐升起。”
记者手记
走进古村落时,记者似乎来到世外桃源,只是就算是桃花源,也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如何在不牺牲环境甚至是提升环境质量的前提下,让更多的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当思索的。李智斌由原来从事煤炭行业,到现在转型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值得我们去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