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天下道教第一山,道源圣地,西来名山的历史瑰宝

崆峒山,天下道教第一山,道源圣地,西来名山的历史瑰宝"/

崆峒山,位于中国甘肃省平凉市,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素有“天下道教第一山”、“道源圣地”、“西来名山”等美誉。它不仅是道教修炼的重要场所,也是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旅游胜地。
崆峒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修行者。山上的道教宫观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道教文化的精髓。同时,崆峒山也是一处自然风光旖旎的山岳景区,山峰挺拔,森林茂密,瀑布飞流,景色宜人。
此外,崆峒山还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武术之乡”。许多著名的武术流派,如太极拳、少林拳等,都曾在崆峒山得到传承和发展。因此,崆峒山不仅是一处道教圣地,也是一处武术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总之,崆峒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旖旎的自然风光,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文化传承地。无论是对于道教信徒还是普通游客来说,崆峒山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相关内容: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里,陇东大地闪耀如明珠,而崆峒区,便是这颗明珠上最动人的篇章。这里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多彩交融,山水雄奇秀丽,在中国西部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崆峒区更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千年的沧桑变迁与文明交融在此沉淀。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土地,探寻它从远古至今的历史足迹、丰富多彩的文化脉络和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


历史长河:从文明源头到丝路重镇

崆峒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三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泾河滋养着这片沃土,孕育了最早的人类聚落。考古发现告诉我们,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先民便在此生息,点燃了农业文明的曙光,留下了石器、陶器等珍贵遗物。




“崆峒”之名,最早见于《尔雅》:“北戴斗极为空桐”,意指北斗星下方之地,与崆峒区的地理位置高度契合。商周时期,这里处于中原王朝与西戎部族交汇的前沿,是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舞台。周人的祖先曾在泾河流域繁衍生息,推动着农耕文明的进步。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崆峒区所在的平凉地区,成为关中通往西域的重要走廊。秦直道的修建,进一步强化了这里的交通地位,使其成为丝路上的关键节点。汉武帝时期,为抵御匈奴,设立安定郡,崆峒区作为军事重镇,屯兵驻守,拱卫着关中的安全。





唐代是崆峒区的鼎盛时期之一。作为陇右道要地,平凉是长安西北的重要屏障。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曾在崆峒区的龙尾山一带避难,“龙隐寺”的传说便源于此。那时的崆峒山,不仅是军事要塞,更因道教的兴盛而声名远播,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僧侣道士。北宋时,崆峒区属渭州,是抵御西夏的前沿。范仲淹、韩琦等名臣曾在此主持防务,修筑城寨,留下不少军事遗迹。崆峒山的道教宫观在北宋得到大规模修缮扩建,如乾德年间修建的皇城建筑群,奠定了其道教圣地的基础。



元代设平凉府,崆峒区作为府治所在,地位更为重要。明代是崆峒区发展的关键阶段。明太祖朱元璋封其子朱松为韩王,藩地平凉。韩王家族在此经营十一代,大兴土木,修建王府、庙宇、园林。著名的柳湖书院、宝塔公园(核心景观大明宝塔)均始建于此时。韩王太妃为祈福修建的大明宝塔,至今仍矗立城东,是明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明清两代,崆峒区不仅是政治军事中心,更是文化教育重镇。柳湖书院作为陇东最高学府,培养出大批人才,包括“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同时,独具特色的崆峒武术体系逐渐形成,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等流派齐名,成为中华武术的重要分支。


道源圣地、多元共生



道源圣地:黄帝问道的传说

崆峒文化的核心,首推道教。崆峒山被誉为“天下道教第一山”、“道源圣地”,其渊源可追溯至远古传说。



据《庄子·在宥》、《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亲登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求教治国养生之道。广成子传授“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的至道精髓,这一传说不仅奠定了崆峒山的圣地地位,更成为中华文明“问道”精神的象征。




现存的道教建筑群规模宏大,包括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宋代皇城、明代雷声峰建筑群、凌空塔等均为国保单位,技艺精湛。老君楼内的明代《老子八十一化图》壁画,更是道教艺术的瑰宝。

多元共生:三教融合与民族风情

崆峒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多元包容。深厚的道教底蕴之外,佛教、儒家文化也在此蓬勃发展,形成三教共尊的和谐局面。崆峒山上既有问道宫、磨针观等道观,也有舒华寺、法轮寺等佛寺,凌空塔与道教皇城遥相呼应,体现了宗教的交融。




历史上,这里地处多民族聚居区,汉、回、藏等民族长期杂居,孕育了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上,既有西北特色的平凉锅盔、酿皮子,也有清香的羊肉泡馍、牛肉拉面;节庆中,汉族的社火、庙会与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交相辉映,风情浓郁。


非遗瑰宝:武术、曲艺与民间智慧

崆峒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省级非遗项目崆峒武术、崆峒笑谈、春官歌演唱等,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智慧。



崆峒武术: 中国传统武术重要流派,融合道家养生、佛家禅意、儒家武德,风格刚柔相济、虚实结合。技法有先天罗汉十八手、崆峒太极拳、醉八仙等,兵器以扇子、拂尘、铁耙、双钩见长,讲究“以气驭力,以巧破拙”,兼具实战价值与文化内涵。





此外,柳湖书院的文脉、平凉民歌、马莲曲子戏等,共同构成了崆峒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


山水奇观与人文胜景:自然的馈赠与历史的回响


崆峒山:仙境奇观,地质宝库

作为崆峒区的标志,崆峒山以其险峻奇秀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国家5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雄踞泾河之畔,它兼具北方山势的雄浑与南方景色的灵秀,峰林耸峙,危崖突兀,林海浩瀚,云雾缭绕,素有“西镇奇观”、“西来第一山”美誉。





人文之韵:道教建筑依山就势,与自然完美融合。皇城雄踞马鬃山巅,殿宇恢弘,俯瞰平凉城与泾河川;雷声峰三面峭壁,苍松环绕,威严神秘;凌空塔(七级八角)雕工精美,是丝路佛教建筑的重要遗存。黄帝问道处、广成丹穴、玄鹤洞等传说遗迹,更添神秘色彩。


平凉八景:诗画记忆与生态长廊

崆峒区的自然与人文交织,形成了经典的“平凉八景”,每一景都承载着历史与地域故事:
崆峒叠翠:崆峒山四季葱郁,云雾缭绕,群峰如黛,宛如仙境。



太统屯云: 区内最高峰太统山,雨后初霁常云雾蒸腾,聚而不散,云海壮观。



柳湖晴雪:柳湖公园以“柳中湖,湖中柳”闻名。暮春柳絮纷飞,如雪落湖面,故名“晴雪”。始建于北宋,清左宗棠驻兵时修复并题“柳湖”匾。园内暖泉恒温,是休闲佳处。



龙泉滴珠: 龙尾山灵湫(龙泉)泉水自石隙喷涌,遇崖激散,状如玉珠洒落,清冽甘甜,相传有明目祛病之效。



宝塔夕照:大明宝塔,沐浴夕阳,塔身金黄,与绿树蓝天相映成画。始建于明代,为韩藩国温太妃祈福而建,是明代建筑与佛教文化的重要见证。



东湖荷花:城东东湖公园,夏日荷花盛开,清香四溢,是市民消暑纳凉的热门地。



天坛夜月: 南山生态公园天坛观景台,夜晚登临,皓月当空,城区灯火璀璨尽收眼底。 浚谷烟村: 城郊乡村田园风光,晨曦中炊烟袅袅,一派宁静祥和的陇东风情。

其他景观

柳湖公园: 陇东著名山水园林。除“晴雪”外,还有九茗苑、承晖台、渭州桥、左公亭等景点,是城市的“绿肺”与文化窗口。


南山生态公园:城南绿色屏障,绿化超95%,融生态、人文、健身于一体。步道蜿蜒,登高可远眺崆峒山、玄鹤楼。海寨沟景区:位于大寨乡,距城区约30公里,集高空游乐、温泉养生、康养度假、民俗体验于一体,自然与现代结合。


崆峒古镇:以黄帝问道为背景,依道教八卦脉络设计。融合道、佛、民俗文化,内有皮影展馆、木偶戏展馆、戏曲博物馆等,可沉浸体验非遗与传统手工艺。



结语


崆峒区,这片陇东腹地的厚土,以其百万年的地质沧桑、数千年的文明积淀、独特的山水画卷熠熠生辉。从旧石器时代的点点星火,到丝路上的悠悠驼铃;从黄帝问道的古老传说,到三教共荣的多元气象;从险峻奇绝的崆峒山色,到灵动诗意的平凉八景,历史的印记深深刻入土地,文化的清风低语着传承。





无论是探寻中华文明的根脉,感受西北山水的雄浑,体味道教文化的深邃,还是领略民俗艺术的魅力,崆峒区都迎接着八方来客。

发布于 2025-08-10 15:28
收藏
1
上一篇:中华道教第一山,揭秘国内最委屈名山,竟不在道教四大名山名录之中 下一篇:外网热议,中国第一山VS韩国第一山,网友笑称“韩国土堆也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