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非遗美食传承,百年经典,永盛包子香飘千里

永清非遗美食传承,百年经典,永盛包子香飘千里"/

我们来聊聊永清非遗美食中的第三种:"百年美食 永盛包子"。
永盛包子作为永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面食,它承载着当地百年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以下是关于永盛包子的几个关键点:
1. "历史悠久 (Long History):" “永盛”这个名字本身就可能暗示着其悠久的历史根基(“永”代表长久,“盛”代表兴旺)。作为百年美食,它见证了永清地区的沧桑变迁,是当地饮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常这类老字号或非遗项目都有其创始故事和代代相传的技艺。
2. "制作工艺独特 (Unique Craftsmanship):" 非遗美食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制作技艺。永盛包子很可能在"选料、面团发酵、馅料调制、包制手法、蒸制火候"等方面有着秘传的诀窍和严格的标准。例如,可能使用特定的面粉、发酵剂,采用独特的揉面方式,或者有着风味独特的猪肉(或其他)馅料配方。
3. "风味地道 (Authentic Flavor):" 永盛包子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的地道风味。这通常体现在: "皮薄馅足:" 可能是包子皮的厚度恰到好处,口感软糯但不失筋道;馅料量大且分布均匀,让人一咬就能感受到满足。 "馅料讲究

相关内容:

永盛包子非遗传承人卞宗江

百年美食 永盛包子

文/武瑞征

图片由永盛酒楼提供

包子,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为诸葛亮发明。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宋代有了“包子”的叫法。明清时期,“馒头”和“包子”相区分,无馅者称为“馒头”,有馅者称为“包子”。

包子因馅料丰富,美味可口,就食便宜,深受中国南北人民喜爱。中国北方的包子以天津为冠,永盛包子正是源于天津。

卞宗江和厨师们制作永盛包子

1928年,永清县韩村镇朝王村史江田先生年方16岁,为谋生,到天津张记包子铺学徒三年。1931年,史江田先生在津沽繁华地段小白楼先农里摆摊卖包子,1936年在大沽路创建江利兴包子铺。他广学博采,曾向天津八大家李善人家厨等名厨学习包子调馅技法,使江利兴受到越来越多食客喜爱,经历战乱,经营至新中国成立。

1950年,在社会主义公私合营改造中,史江田先生积极支持国家大政,将江利兴包子铺与同义成包子铺合并为小白楼包子铺。到1980年退休,史江田先生先后主理小白楼包子铺、南市包子铺后厨。

北方包子以天津为冠,天津包子以“狗不理”为冠,要论调馅手艺,则以史江田先生为冠。凡有中外领导人等重要宾客到天津品尝“狗不理包子”,“狗不理包子”则史江田先生前往调馅。

永盛包子出锅芳香四溢

1985年,永清县百业商城建成后,政府拟将这里打造为商贸中心,开始招募优秀餐饮企业,并向史江田先生发出。为支持家乡建设,史江田先生与永清县别古庄镇堼上村的妹夫卞少忠在百业商城内创建了永盛包子铺,后发展为永盛酒楼。卞少忠之子卞宗江自18岁跟随舅父、父亲学习永盛包子制作技艺,后独立经营永盛包子铺、永盛酒楼。

卞宗江在传承永盛包子制作技艺的同时,根据永清本地食客的口味进行适当调整,选择永清本地更为优质的食材。永盛包子所用面粉为顶级精粉,沿用老肥发酵方式。以猪肉大葱馅为代表,所选猪肉为后臀尖肉、五花肉,三分肥,七分瘦,以高汤调制水馅,以本地小磨香油提味。永盛包子皮剂薄厚适中,色白面柔,软嫩鲜香,咬一口汁水四溢,齿颊留香,而且营养丰富,物美价廉,多年来,一直坚持以干面一斤为一斤出售,实际重量约两斤半。

永盛包子出锅芳香四溢

永盛包子的传承已近百年岁月,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成为永清县最富地域特色的美食之一,永盛酒楼也成为永清餐饮行业经营时间最长的饭店之一。2019年,经网络公开投票评选,永盛包子获得了“寻找廊坊首届最美味包子铺”一等奖。2021年,被评为永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永盛包子美味多汁


来源 | 文旅永清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布于 2025-08-08 23:58
收藏
1
上一篇:廊坊美食盛宴,一口烧鸡香飘四溢,挑战味蕾极限,你敢来尝鲜吗? 下一篇:记者走基层|23种肉饼盛宴,街头美食新潮流,食客有口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