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山学院正面临一个重大决定,校名改叫“黄山大学”还是“徽州大学”。“黄山”代表当地著名景点,“徽州”则是当地千年文化底蕴。两套方案各有道理,但最终只能二选一。这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
徽州曾是安徽省的重要组成部分。1667年清朝康熙年间建省时,省份名称就是从“安庆”和“徽州”各取一字而来。到了1987年,徽州地区被撤销,地级黄山市成立。从此以后,“徽州”的名称逐渐减少使用,更多人开始用“黄山”指代这片区域。然而,当地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痕迹还深深打着“徽州”的烙印。
黄山学院成立于2002年,前身是徽州师专。虽然名字里早已没有“徽州”,但学校的特色学科和研究方向一直围绕徽文化展开。比如旅游管理专业,会专门教徽商经营策略;建筑工程学院学生要学徽派古建筑修复技巧。去年旅游管理专业还通过了国际认证,说明他们的徽文化教学得到了认可。
学校图书馆里存着1.4万多册关于徽州的古书和族谱,这些都是研究徽文化的重要资料。2023年,学校因为推广传统文化,被安徽省评为教育传承基地。但另一方面,作为大学,名字是否要体现当地最著名的景点黄山,这也是个问题。
徽文化包含很多内容。明代汤显祖写过“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句话现在还在学校被引用。徽商曾经和晋商、粤商齐名,他们的商业智慧甚至影响了今天的市场营销课程。新安画派、程朱理学这些文化符号,都是徽州独有的。
有人觉得改“黄山大学”更直观,毕竟外地人更容易记住景点名字。但也有人担心,“徽州”这个名字承载的文化意义会淡化。学校里55个招生专业中,有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其中不少都和徽州历史相关。
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证标准很严格,学校每年要花大量精力维护和徽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源。建筑学院的学生经常去徽派老房子实地测量,记录木雕、砖雕细节。这些工作如果学校名气变大,可能会吸引更多人关注徽文化保护。
改名不只是换两个字那么简单。安徽其他高校比如芜湖学院、滁州学院,都保留了地名元素。但像黄山这样同时面对两个重要地域符号的情况,在省内还是头一遭。有老师说,校名选哪个,可能影响未来几十年的研究方向。
黄山学院在2000年合并了原黄山林业学校,那时候就有意突出地方特色。现在升格为大学,名字里的地域标签会直接影响外界对学校的认知。有人建议把“徽州”放进二级学院名称里,比如设“徽州文化研究院”,但学校管理层还在讨论。
去年学校开了场研讨会,本地文化学者和旅游局的人参加。大家争论的焦点是,改名后是否还能保持现有学术优势。比如市场营销专业,如果校名变成“黄山大学”,会不会减弱徽商案例教学的独特性?
最近学校官网发了个投票链接,问大家更倾向哪个校名。但投票选项里没让两者都选,只能单选。有些学生留言说,能不能叫“徽州黄山大学”这种组合名?但教育部门规定校名不能重复叠加。
网络上有人调侃说,改名这事拖太久,可能赶不上2024年的招生简章。目前教育厅还没正式批复,学校还在等待。不管结果如何,这件事暴露了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难题——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守住文化根脉。
徽商后代、本地作家、文旅从业者都在关注这次更名。有老徽商后人写信给校方,希望保留“徽州”元素。他们认为,徽文化不仅是旅游卖点,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山学院现任校长在采访中提到,校名不只是个标记,更是办学理念的体现。无论是选黄山还是徽州,都需要考虑未来二十年的发展方向。现在看来,这件事暂时还没有明确结论,各方还在继续讨论。
今年春天,学校组织了场针对高一学生的开放日活动。不少学生和家长询问校名变更会不会影响招生政策。招办老师回应时反复强调,不管名字怎么变,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都不会缩水。
最近网上流传个小道消息,说教育部可能放宽校名审核标准,允许适当加入历史元素。如果真是这样,或许黄山学院能想出折中方案。但校方表示,一切要等正式通知,不能瞎猜。
有校友在论坛发帖,回忆当年徽州师专时期的历史。他们担心改名会切断与过去的联系,但更多人觉得时代在变,名字改了不代表文化传承会中断。只是具体怎么操作,还需要更谨慎的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