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遗珍,揭秘甲骨文里藏“蜀”字,青铜器上现“同款”文化印记

甲骨遗珍,揭秘甲骨文里藏“蜀”字,青铜器上现“同款”文化印记"/

这个说法非常有趣,并且触及了古文字学和考古学中一个真实且重要的现象!我们来拆解一下:
1. "“甲骨文里藏‘蜀’字”" "“蜀”字的早期形态:" “蜀”字的本义是指古代的蜀国(大致在今四川盆地一带)以及当地的特产(如蜀锦、蜀葵等)。在商周时期的文字中,“蜀”字的形态经历了演变。 "甲骨文(商代晚期):" 甲骨文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关于“蜀”字在甲骨文中的直接出现,"学界普遍认为比较晚见或形态尚不清晰"。目前发现的甲骨文资料中,直接对应后世“蜀”字的明确写法还不多见,或者其字形与后来的“蜀”字差异较大。更早的形态可能需要追溯至更古老的陶文或岩画符号,或者是在金文中寻找更清晰的源头。 "“藏”字的解读:" 这里的“藏”可能不是指一个完整的“蜀”字被隐藏起来,更可能是指“蜀”字的"雏形、部件或某种早期符号"被认为是后世“蜀”字的源头或包含了其要素。例如,一些学者可能会在更古老的文字或符号中,看到与“蜀”字的某个部件(如“艹”头或表示“蜀”地山川

相关内容:

市民带着孩子参观展览。

8月5日,“殷墟瑰宝——礼器中的秩序与信仰”文物特展在双流区广都博物馆开展,百余件承载着殷商文明密码的珍贵文物南下入川,实现两大文明跨时空握手。

本次特展共展出安阳博物馆殷墟文物百余件,包含青铜器、甲骨、玉器三类,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43件,通过“器以藏礼”“兵戈王权”“天人之际”三大主题单元,全方位展现商代礼乐文明、军事制度与宗教信仰,彰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

该特展免费向市民开放,展出持续到11月。

中原与古蜀的互动

可追溯至早期中国

“考古证明,双流有1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而安阳同样有着10万年的历史,自旧石器时代起便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分布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见证着人类早期活动的足迹。”安阳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李晶表示,此次安阳博物馆文物走进广都博物馆,完成了一次古老文明的跨时空对话。

中原文明与古蜀文明的互动可追溯至早期中国。李晶举例表示,甲骨文中关于“蜀”的记载达70余条,“王于蜀”“伐蜀”等记录清晰表明,商代晚期中原与古蜀已存在密切交流。“殷墟周边区域青铜文明,北到草原青铜文化、南至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以殷墟文化为坐标及参照,它们的年代更加准确,文化内涵也更加清晰。”李晶表示,中原与周边地区在相互学习中融合,开启了新的文化发展阶段,“从时空维度看,殷墟时期与古蜀三星堆时期是有重合的。这种跨越地域的文明对话,正是早期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写照。”

造型纹样相似

两地文明交融互鉴的实证

在此次“殷墟瑰宝”展览百余件珍贵文物当中,观众能看到许多“熟悉的身影”——从青铜器到玉器,从礼器到乐器,不论是造型还是纹样,以殷墟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和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在艺术风格上是有相似性的,这种相似性更多的是来自中原对三星堆的影响,如青铜器的铸造、器型、纹饰等方面。在李晶看来,这也是两地文明交流的有力证明。

“比如,三星堆出土的‘跪坐顶尊小铜人’‘青铜骑兽顶尊人像’中,人像头上都顶着极富中原特色的大口尊。”李晶说道,她认为,这种头顶尊造型,或许也是古蜀人对商王朝的一种致敬。

除此之外,此次来到广都博物馆的还有金沙遗址“同款”石磬、玉璧、玉琮等。而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也彰显出古蜀文明的开放性和创新性。“这些与中原地区相似度较高,却又有着蜀地自身特色的器物,显示了三星堆的青铜工艺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又有独特的创造。”李晶表示。

“安阳出土的这些文物和我们四川各地出土的一些古蜀文物,存在相似之处,如青铜器上的纹饰等。通过这些文物的展示,诠释了中华民族从多元到一体的文化共性。”谈及此次特展的深层意义,“殷墟瑰宝”特展策展人、双流文物局考古专家李国坦言。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茹懿 卢佳丽 文/图

来源:成都日报

发布于 2025-08-07 12:13
收藏
1
上一篇:四川省属公务员考试与成都公务员考试对比解析,揭秘两者差异及考察重点 下一篇:热议“四川市成都省”,家门口的幸福,网友深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