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到底哪四条川?”——这是每个第一次到成都的外地人,都会在心里嘀咕的小问题。
答案其实不玄: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

就这么简单,却又藏着一点“差点就不是”的惊险。

差一点,四川就成了“五川”。

乌江水量不小,可惜它在盆地里的戏份太短,像客串演员,没混上主演。

再早一点,如果涪江、渠江没拐弯去嘉陵江,而是直愣愣冲进长江,今天可能就得叫“六川”了。

名字这玩意儿,从来不是天注定,而是河流们自己“投票”的结果。

古人眼里,谁在地势低、走得远、灌得田多,谁就是主角。

岷江从雪山一路冲到成都平原,李冰顺手一拦,就成了天府之国的自来水管;嘉陵江绕了个大弯,把重庆抱在怀里,顺带养肥了半个川东;沱江短是短,可全程都在盆底,自成一派,谁也吞并不了。

长江反倒像收作业的班长,把三条大河的卷子一并交上去,于是“四川”就这么定了稿。

北宋那会儿,官方把盆地切成四块: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简称“川峡四路”。

元朝图省事,把南北两头削掉,中间留下一块继续叫“四川行省”。

名字从河流借来,又被行政区划盖章,双重保险,想改都难。
所以,四川不是不能叫三川或五川,而是历史那条车道上,四条河刚好并排行驶,谁也不肯让谁,于是就有了今天这个听起来像地理课、其实是江湖故事的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