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青岛魅力,各区县名称背后的历史渊源

探寻青岛魅力,各区县名称背后的历史渊源"/

以下是山东省青岛市各区县名称的由来,结合了历史、地理和行政沿革等因素:
"市南区 (Shí Nán Qū - Southern City District)"
"由来:" 市南区是青岛最早的城区之一。19世纪末德国强占胶澳后,在海岸线南侧开始大规模建设,形成了最早的租界和商业中心。随着城市发展,这片区域被划定为市南区。其“南”字直接来源于其地理位置,位于当时城市区域的南部沿海地带。
"市北区 (Shí Běi Qū - Northern City District)"
"由来:" 与市南区相对,市北区位于当时青岛城市的北部。德国殖民时期,随着铁路(胶济铁路)的修建和向北扩展,北部区域也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与南部相对的城区。因此,“北”字也来源于其地理位置,位于城市区域的北部。
"李沧区 (Lǐ Cāng Qū - Licang District)"
"由来:" 李沧区原名李村区。其名称来源于区内最大的河流——李村河。相传因河畔曾有一李姓村落而得名“李村”。后来,为了与市内其他“村”名区分,并体现其作为独立城区的地位,加上“沧”字(取自《诗经》“沧浪之水清兮”),改为李沧区。现在通行的说法是,为体现区域文化

相关内容:

青岛市名称的由来可追溯至胶州湾海口北侧的一座小岛,名“青岛”,因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葱郁,终年郁郁葱葱,故得此名 。明代中叶已有“青岛”名称的记载,如嘉靖年间王士性的《广志绎》和万历年间即墨县令许铤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均提及“青岛” 。后来,“青岛”之名逐渐从海中岛屿移向陆地,青岛湾、青岛村、青岛河、青岛山等地名相继出现,青岛口(泛指青岛左右的海湾)也成为陆地地名 。清光绪年间,清廷决定在青岛设防,青岛逐渐成为重镇 。1899年,德皇威廉二世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1922年中国收回胶澳租借地后定名“胶澳商埠”,1929年设青岛特别市,后改称青岛市,沿用至今 。此外,青岛又称“小青岛”或“琴岛”,因岛形似古琴及民间传说而得名 。

那么青岛市的区县名称又是怎么由来的呢?

市南区

青岛市市南区名称的由来非常直白:因其地处青岛市区南端,故名“市南区”。

市北区

市北区因地处青岛市老城区北部而得名 。

李沧区

李沧区的名称源于1994年青岛市区划调整:由原沧口区的李村河以北区域(简称“沧口区域”)与原崂山区李村镇张村河以北区域(简称“李村区域”)合并而成,取两地之首字,即“李”和“沧”,合称“李沧区”。

崂山区

崂山区的名称直接来源于其境内的崂山。崂山古称“劳山”“牢山”,后演变为“崂山”,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南史》,并在明末黄宗昌编撰的《崂山志》后逐渐被广泛采纳,至清代正式定名为“崂山”。

1949年设立崂山行政办事处,后历经崂山区、崂山县等建制,最终于1988年11月17日撤销崂山县,设立青岛市崂山区,沿用至今。

城阳区

城阳区的名称源于其地理位置:因地处古代“不其城”之南,即“城之阳”,故名“城阳”。

“不其城”最早可追溯至秦代所置的不其县,其遗址位于今城阳区附近。1994年,青岛市调整行政区划,以原崂山区北部8个镇为基础设立城阳区,延续了这一历史地名。

黄岛区

黄岛区的名称直接来源于“黄岛”这一岛屿名称。据《胶澳志》等史志记载,该岛古时又称“齐伯山”或“齐伯山岛”,因岛上“土石赭黄,草木不生”,远望一片苍黄,故名“黄岛”。197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青岛市黄岛区,遂以岛名命名。

即墨区

即墨区的名称由来主要有两种主流说法:

1. “临墨水河”说

这是目前最广为接受的说法,认为“即墨”因临近墨水河而得名。其中,“即”意为“靠近”,“墨”指墨水河,合称“即墨”。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元和志》等古籍,认为原即墨城(今平度市古岘镇)因地处墨水河畔而命名,后虽城址南迁至现即墨区,但名称沿用至今。

2. “节墨”演变说

另一种观点指出,“即墨”最初为“节墨”,源于商周时期东夷方国“節方”(又称孤竹),后由墨台氏受封于此,称“節墨氏”,逐渐简化为“即墨”。考古出土的齐国刀币上刻有“節墨之法化”,为这一说法提供了实物佐证。

尽管存在争议,“因墨水河得名”仍是官方和主流史志普遍采纳的解释。

胶州市

“胶州”一名的源头是胶水(今胶河)。北魏永安二年(529 年)首次以“胶”字设州,因胶水“水色如胶”而得名“胶州”。此后虽经历多次废置、迁移,但“胶州”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沿用至今。1987 年撤县设市,成为青岛市下辖的胶州市。

平度市

“平度”作为政区专名,始于西汉置县之时。据清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和《山东通志》引《说苑·闾丘先生对齐宣王》的记载,名称取自“愿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一句,寓意“法度公平、社会安定”,遂以“平度”名县。此后历经州、县、市等建制更迭,但“平度”二字沿用至今。

莱西市

“莱西”一名并非自古就有,而是1941 年抗日战争时期因区划调整才出现的俗称,最终于 1950 年 3 月正式定格为县级建制名称,其由来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因地处老莱阳县境西部,习称“莱西”,后遂以为名。

具体过程如下:

1. 唐至清:皆属“莱阳”

今莱西市境在唐庄宗同光元年(923 年)之前称“昌阳县”;后因避祖讳,取古“莱国”“莱山”之义改名为“莱阳县”,历宋、元、明、清 1000 余年未变。

2. 抗日战争时期:首次出现“莱西”二字

1941 年 2 月,中共为便于敌后领导,将老莱阳县划分为莱东行署(后称莱东县,即今莱阳市)和莱阳县(主体位于老县域西半部)。1942 年 7 月,又在西南部析置“莱西南行署”。因新设的莱阳县恰好位于老县域西侧,当地民众口语中开始称其为“莱西”。

3. 1949 年后:几经分合,1950 年正式定名

1945 年 5 月“莱西南行署”改称“莱西南县”。1950 年 3 月,莱西南县与习惯上已被叫作“莱西”的莱阳县合并,省政府沿用民间习称,正式设立莱西县;而原莱东县则改称莱阳县。

4. 1991 年撤县设市

1991 年 12 月,莱西县撤县设市,定名莱西市,沿用至今。

因此,“莱西”并非源于某条河流或山岳,而是纯粹因政区拆分后位于老莱阳县西部而得的方位性名称,先为口耳相传的俗称,后被官方确认并沿用。

发布于 2025-08-05 14:28
收藏
1
上一篇:青海省大学排名情况一览,2023年度教育实力大揭秘 下一篇:山东的省会之争,济南何以胜出,青岛为何稍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