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镇“游”向全国,内江“中国白乌鱼之乡”的崛起之路

从乡镇“游”向全国,内江“中国白乌鱼之乡”的崛起之路"/

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四川内江市隆昌区(通常简称内江隆昌)打造“中国白乌鱼之乡”的历程,是一个典型的从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品牌优势的案例。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资源挖掘、政策扶持、科技引领、市场开拓、品牌塑造等多个阶段,可以说是从乡镇特色走向全国知名的过程。
以下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
1.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乡镇基础):" "水质优良:" 隆昌地处四川盆地南部,拥有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特别是部分区域的水体富氧、无污染,非常适合乌鱼(特别是白乌鱼)生长。这是产业发展的自然基础。 "品种优势:" 当地长期培育形成的白乌鱼品种,具有生长快、肉质鲜美、耐低氧等特点,深受市场欢迎。
2. "早期的探索与积累 (从乡镇“游”向区域):" "农户分散养殖:" 早期,乌鱼养殖在内江隆昌只是部分农户的副业或小规模养殖,属于典型的“一村一品”或“一户一品”的乡镇级资源。 "初步的市场认知:" 随着养殖规模逐渐扩大,隆昌白乌鱼开始进入本地及周边市场,逐步形成了初步的口碑。
3. "政策引导与

相关内容: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郑志浩 内江观察 刘煜瑞 罗尹 罗清心 摄影报道

7月11日,内江市市中区的永安白乌鱼繁育基地内,工人正在进行筛选鱼苗、清洗养殖池等工作。“这批鱼苗数量大概有100至150条,预计国庆节左右就可以上市。”四川省浙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建平介绍。

2004年,内江市市中区政府在永安建设集白乌鱼繁殖、养殖为一体的省级水产良原种场,取名为“永安白乌鱼”,随后“永安白乌鱼”在市中区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并在2010年获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近年来,通过引入科技力量,内江白乌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全国白乌鱼主要产地和种苗供应的核心地区,从育种到成鱼养殖,再到精加工产品的开发,一条围绕白乌鱼打造的全产业链正逐渐在内江形成。

新模式

不用池塘也能养鱼

7月11日上午,永安白乌鱼繁育基地里,基地工人正在池塘栽种伊乐藻、苦草、再力花等水生植物,塘水清澈见底,但却并未看见有白乌鱼的影子。

随后,在周建平的带领下,记者又来到基地内的养殖大棚内,只见十余个直径从2——6米不等的塑料养殖圆池分布其中,每个圆池内都养殖有大小不同的鱼苗。带扇叶的注水管使得圆池内水体循环流动,帮助白乌鱼在“流水”中成长。

“实际上,我们基地内的池塘并不养鱼,起的是净化水质的作用,而白乌鱼的养殖都是在繁育大棚内进行。”周建平介绍,繁育基地采用的养殖方式叫做路基循环生态养殖,不开挖池塘,而在地面上以养殖池为载体,是一种新型养殖系统。

路基循环生态养殖系统的每一个养殖圆池都设有单独的水循环系统,池水经过自动排污系统先后经过沉淀池、净水池被多重净化后,又能重新进入养殖循环,整个过程只需要少量补水,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比较传统的养殖方式,路基循环养殖系统的优势在哪儿?

“最大优势就是可控,一方面该养殖系统可实时监测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等物质,工作人员可根据实时数据,调整出适宜白乌鱼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养殖系统几乎不受气象灾害的影响,可帮助养殖人员提前做好病害防控工作。”内江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所长罗煜介绍,该系统平均每一立方米水体最多可养殖200斤白乌鱼,一批鱼苗从开始育苗到上市只需5个月的时间。

从2015年开始,内江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四川省水产研究所等8家院所开展合作,制定《无公害食品永安白乌鱼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构建了“池塘精养”“稻田生态养殖”及“路基循环生态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实施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的标准化生产,促成白乌鱼鱼种成活率提高28%,生长周期平均缩短15%。

目前,内江市已建成4个白乌鱼繁殖或养殖示范基地,白乌鱼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超过8000余亩。2020年,内江市白乌鱼年产量接近40万斤,市场占有率达80%,苗种生产占全国份额的72%以上。

新品种

推动白乌鱼全产业链发展

“刚刚过去的6月31日,我们向农业农村部提交了‘玉龙1号’内江白乌鱼新品种的申报材料。”连日来,多次往返于内江市农科院和永安白乌鱼繁育基地的罗煜兴奋表示,该品种通过审定后,将有望成为内江市乃至全省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特色水产新品种,也是国内唯一的白乌鱼新品种。

早从2003年起,内江市农科院就开始进行白乌鱼的亲本收集、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经过10多年不间断的培育,成功选育出生长、体色和形态良好、具有较强遗传稳定性的“玉龙1号”新品系白乌鱼,具备国家水产新品种审定的各类基础条件。

内江还将围绕白乌鱼新建良种场、保种场,其中,良种场项目已进入规划选址阶段。“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唯一白乌鱼新品种‘玉龙1号’繁育场,年产白乌鱼新品种“玉龙1号”水花2亿尾以上,预计带动养殖户200户以上从事相关产业,新增年产值上千万元。”罗煜满怀憧憬。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白乌鱼人工养殖和繁殖,到如今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培育全国唯一的白乌鱼新品种,开发衍生产品,内江的白乌鱼产业正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一条特色水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围绕白乌鱼衍生产品的开发也在火热进行中,“通过与成都大学、内江农科院的合作,我们已经成功开发出白乌鱼干、白乌鱼糕等多种深加工产品。”周建平表示,“今年,我们还将陆续开办线上、线下专卖店以及线下餐饮体验店等,精深加工产值有望突破3000万元。”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发布于 2025-08-04 22:29
收藏
1
上一篇:重庆市垫江县永安镇,多维度解读这座魅力小镇 下一篇:福建永安,践行“畲办法”守护一江清水永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