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中国人向以文明文雅著称,古人在于一些动物长期的细致观察中,往往会根据他们的外部特征、姿态形象、生活习性或代表象征的文化意象,融入神话、诗词意境,对自然万物进行诗意解读,给日常生活目之所见的动物起了非常雅致的名字,来表达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让生活多了许多情趣。

一、十二生肖动物雅称别称
鼠:社君·子神。古人认为社神是土地神,老鼠常栖息于社庙周围的土地、洞穴中,仿佛是土地神的近侍或属吏,与社庙和土地神相联系,赋予老鼠特殊的象征性地位,故以“社君”称之。鼠对应子时,被称子时之神。
牛:八百里。“八百里”是古代对良牛的特殊称呼。著名来源《世说新语》记载,王济有一头名为“八百里驳”的良牛,健壮迅猛,能日行八百里,后用“八百里”代指“良牛”,意为矫健善跑。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描绘的就是军中壮士分食牛肉的场景,展现浩迈气氛。
虎:山君·於菟·大虫·斑子·百兽之王。有山中霸主地位。古代对大型猛兽泛称“大虫”。因毛色斑斓得名“班子”。宋代潘牥《重九》诗“才说登山病便苏,老身健得似於菟”,清代黄景仁《圈虎行》有“何物市上游手儿,役使山君作儿戏”。
兔:月精·扑握·明视。兔子眼睛明亮视力好故名“明视”。宋代梅尧臣《和永叔内翰戏答》提到“固胜兔子固胜鹤,四蹄扑握长啄啄”,宋代宋孝宗《题刁光胤画册·雪松图》有“梦中衣褐定何祥,明眎由来世泽长”。

龙:云螭chī。龙能腾云驾雾,能像无角的螭龙一样空中穿梭。
蛇:玉京子。传说安期生是道家传说中的仙人,常乘着蛇去朝天地所居之地玉京。称蛇为“玉京子”,赋予蛇无限神秘和尊贵。
马:追风。骏马良马矫健迅猛,奔跑速度很快,古人认为有追风的速度。《文选·曹植》有“驾超野之驷,乘追风之舆”,将良马比作追风。

羊:珍郎·胡髯郎·青鸟。北宋《清异记》喜欢吃冷羊肉,曾赠给情郎张昌宗冷羊肉,附信:“珍郎杀身以奉国”,是武则天对羊的爱称,又“一语双关”,也暗含张宗昌为自己“珍郎”。南朝梁任昉《述异记》称羊为“胡髯郎”、“青鸟”。羊颈部长、有须,根据外形特征,称“胡髯郎”。
猴:王孙。猴子有灵性,活泼好动,猴子有猴王带领猴子群体活动的习性,猴子体型娇小如同灵动可爱幼童,与人类关系密切。古代“王孙”一般指贵族子弟,猴子称“王孙”含有“尊贵灵动”的意思,或许是结合猴子生活习性和象征联想而命名。李白有诗“猕猴带剑归,王孙采药去”。
鸡:司晨。鸡能报时,提醒人们时间。
狗:乌龙·韩卢·黄耳。或许因为狗的毛色乌黑,且忠诚可靠,故称“乌龙”。宋代辛弃疾《满江红·和廓之雪》“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东郭”;唐代元稹《友封体》有“桦烛焰高黄耳吠,柳堤风静紫骝声”。
猪:乌金。猪在古代被视为财富的象征,养猪能致富。

二、兽类雅称别称
狼:当路军。《太平广记》记载“狼”的古称。狼被称为“当路君”出自《太平广记》所引《抱朴子》中的记载。其原文为“山中寅日,有称虞吏者,虎也;称当路君者,狼也;称令长者,老狸也”。意思是山中的寅日,如果有自称“虞吏”的,那是老虎;自称“当路君”的,那是狼;自称“令长”的,那是老狸。因狼有拦路捕猎的习性,“当路君”这一称呼与其习性相符。
熊猫:貘·食铁兽。《山海经》、《尔雅》称熊猫为“貘”,“貘食铁”,故称熊猫为“食铁兽”。熊猫以竹子为食,可能偶尔会闻到盐味用嘴巴去添食铁锅上的盐分,古人误以为在“食铁”。传说熊猫是战神蚩尤的坐骑。
狮子:狻猊suān ní·草原之王。古古称狮子为“狻猊”,最早见《山海经》。“狻猊如彪猫,食虎豹”,描述狮子外形似虎而凶猛,以捕猎虎豹为食。《穆天子传》有“龙生九子”说法,狻猊是龙的第五子,形如狮子,好静坐,喜人间烟火,性格如佛,被如来佛收为坐骑。常被刻在宫殿、香炉上,象征威严吉祥祥瑞的意思。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狻猊也有可能是音译,体现古代与西域文化交流。

骆驼:安士·沙漠之舟。“安士”称呼源于波斯语对骆驼的音译,名称由西域传入中原,体现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骆驼善于在沙漠中长途跋涉,负重前行,被称为“沙漠之舟”。
牦牛:高原之舟。适合高原环境,能承担运输任务,得名“高原之舟”。
鹿:元吉·斑龙。古人认为“鹿”与“禄”谐音,是吉祥象征;《周易》有“元吉”,表示“洪福大吉”,称鹿为“元吉”,寓意福禄吉祥的意思。因雄鹿有斑纹,古代文化中雅称鹿为“斑龙”。“龙”象征祥瑞长寿,鹿茸为滋补佳品,认为鹿茸有“如龙般的灵性与药效”,故以“班龙”称之。明代《本草纲目》:“鹿,一名斑龙”。
长颈鹿:麒麟。源于对长颈鹿外形联想和文化附会的结果。《礼记》描述麒麟形象为:糜身、牛尾、马蹄、一角”。明代郑和下西洋孟加拉朝贡一头长颈鹿,中国官员首次见长颈鹿,朝臣认为外形与麒麟相似,就附会为“麒麟”,将其作为“盛世祥瑞”的象征。

狐狸:阿紫。古代神话有“狐狸化形”传说,东晋干宝《搜神记》:“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名曰阿紫,化而为狐”。认为狐狸原型是名为阿紫的女子“化身为狐”,后成为对雌性狐狸的特称,带有奇幻、神秘、魅惑色彩,所以民间有称神秘漂亮女子为“狐狸精”说法。
驴:长耳公。最早出现在宋代陶谷《清异录》,唐武宗为颖王时在府邸园林养了十种可爱好玩的外邦禽兽,喜欢绘画十玩图,分别给他们起了别名,驴显著特征是耳朵长而大,被称为“长耳公”。
猫:狸奴·衔蝉。猫的外形似狐狸、性格温顺如“小仆人”,是古人喜爱宠爱的动物,昵爱称为“狸奴”。宋代陆游非常喜欢猫。曾写“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在《赠猫》中还写到:“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宋代曾慥《类说》称猫为“衔蝉”,是对猫外形的描述,据说有特殊斑纹的猫嘴角或脸部的毛色犹如“衔着一只蝉”而得名,形象生动。《乞猫》有“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
蜥蜴:守宫。“守宫”就是守护宫室,蜥蜴如壁虎,常栖息于人类生活居住的宫室房屋屋檐墙壁间,捕食蚊虫,守护人类安宁不受虫害侵扰,被赋予“守宫”别称。相传用朱砂喂养蜥蜴,待其通体变红后捣碎,点在女子手臂上可作为贞操标记,“守宫”也与“宫闱之事”绑定,强化了蜥蜴“守宫”的文化涵义。

三、鸟类雅称别称
孔雀:南客·百鸟之王。孔雀是“南方之鸟”,在北方看来如同宾客,以“南客”称之,体现孔雀珍贵和地域特点。有诗“孔雀东南飞”。孔雀象征吉祥华贵,被称“百鸟之王”。
鸿雁:宾鸿·客雁。因雁有迁徙习性被赋予“思乡”、“信使”含义,如宾客往来,故得“宾鸿”此称。有成语“鸿雁传书”。雁是典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春季北返,如同“过客”南北,“客雁”体现南北迁移特性。有诗“客雁报春归”。
仙鹤:仙羽·胎仙。古代传说鹤为仙禽,《相鹤经》中称其“胎仙”,赋予鹤仙气,增强想象空间。元代张养浩《寨儿令·夏》“见胎仙,飞下九重天”。
鹦鹉:陇客·鹦哥。可能指西域甘肃来的鹦鹉,点名鹦鹉的来源地是“陇地”。宋代梅尧臣《和刘原甫白鹦鹉》“雪衣应不忌,陇客幸相饶”。“鹦哥”是口语中对鹦鹉的亲昵称呼。

杜鹃:子规·杜宇·蜀客·布谷鸟。传说杜鹃啼声似“不如归去”,所以名为“子规”,有诗句“子规夜半犹啼血”的说法,来表述杜鹃啼鸣时的悲怆意境。李白有“杨花落尽子规啼”;唐代张志真《蟋蟀》“花丛月下总吱吱,正是秋声欢唱时”。因杜鹃在蜀地分布较广,传说与蜀王杜宇有关,认为是蜀地的“客鸟”,所以有“杜宇、蜀客”别称。布谷鸟是民间称呼。
猫头鹰:夜猫子。善于夜间活动,捕食鼠类,民间称“夜猫子”。
喜鹊:九宫·乾鹊。《周易》将天宫分为九个区域,将地面分为九个方位,象征宇宙秩序,与星象、风水相关,具有神秘象征意义。喜鹊被视为吉祥鸟,古人认为喜鹊能感知祥瑞,沟通天地,赋予“九宫”别称。《淮南子》称喜鹊为“乾鹊”,认为喜鹊知阴阳消息,通晓天地讯息。
麻雀:照夜·家雀·瓦雀·麻谷。喜欢栖息人类居住房屋附近,在屋顶瓦缝筑巢、栖息,被称“家雀、瓦雀”。“麻谷”南方部分称呼,可能羽毛有麻褐色斑纹而得名。
海鸥:闲客·水客·欧客。鸥鸟长栖息水边,性情闲适,随季节变化活动,象“过客”一样。文人常用“欧客”寄托隐逸闲适生活之情。

燕子:玄鸟·上招·社客。《诗经》称燕子为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成为殷商文化的象征。燕子也是候鸟,多在春分前后祭祀土地神的春社日北归,秋社时南迁,与“社日”规律高度吻合,故称“社客、社鸟”。有诗“社客燕归初”。
鹞子:晨风。考证源于《诗经》中的猛禽“晨风”,即是今天我们说的鹞子,多在清晨活动,飞行迅捷。《诗经·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
鸽子:半天娇·插羽佳人·和平使者。鸽子擅长远距离飞行,常翱翔于半空中,轻盈灵动,飞行矫健优美,活动空间广阔,“半天娇”是对鸽子飞行姿态和高度结合的赞美与欣赏。《清异录·插羽佳人》记载:豪少年尚蓄鸽,号“半天娇”;人们因为鸽子善于迷惑,过于娇女艳妖,呼为“插羽佳人”。历史上多次承担传递和平平安信息,被称“和平使者”。

四、昆虫类雅称别称
蟋蟀:促织。促织是北方方言对蟋蟀的称呼。唐代杜甫《促织》“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蜜蜂:金翼使·飞行酿蜜师。密封擅长酿蜜,被称“飞行娘密师”。清代韦国琛《蜂房》“忽逢金翼使,为报午时衙”。
蝴蝶:玉腰奴·蛱蝶。“玉腰奴”是古代对蝴蝶通称,源于唐代温庭钧的对联“蜜官金翼使,花贼玉腰奴”,分别比喻形容蜜蜂和蝴蝶。蝴蝶身姿轻盈,腰肢纤细柔美,犹如宫廷美丽女官,故以“玉腰奴”称之。“蛱蝶”或为蝴蝶的一种。杜甫有“穿花蛱蝶深深见”。清代纳兰性德《蝶恋花·露下庭柯蝉响歇》中有“瘦断玉腰沾粉叶,人生那不相思绝”。
蝉:知了·蜩·寒螀。《诗经》“蜩螗沸羹”指蝉鸣嘈杂;因秋季鸣声凄清得名寒螀。
蜻蜓:点灯儿·蚂螂。蚂螂是北方地区对蜻蜓的方言称呼,反映地域语言色彩。

萤火虫:照夜清。因夜间发光特性、可以照亮夜空而得名,名称雅致形象又有浪漫情怀。唐代杜甫《萤火》:“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倦夜》诗有“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宋代陆游《夏夜》诗“栖缺自惊移别树,流萤相逐过横塘”。
蚯蚓:志高。或源于古人对蚯蚓品质的赞赏。《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赞扬蚯蚓虽弱小,却用心专一、志向坚定向上,故用“志高”名之,喻义文人崇高志向。
蜗牛:篆愁君。蜗牛爬行时会在地上留下一行黏液痕迹,曲曲弯弯,形似篆文,古人称为“蜗篆”。古代文人多愁善感,触景生情,愁绪滋生,赋予“篆愁君”雅号。宋代陶谷《清异录·篆愁君》记载:“拖涎,指蜗牛也”。以“拖涎”描述蜗牛留下的粘液,强化与“篆愁君”联系。唐代李善宁之子《贫家壁》“拖筵来藻饰,惟有篆愁君”。
蜈蚣:百足虫。蜈蚣足多,根据蜈蚣外形命名。
蜘蛛:音位

五、水生类雅称别称
鱼:水梭花。与在水中游动时,姿态如同织布的梭子穿梭往来,有的鱼类色彩斑纹斑斓,如同绽放花朵,故以“水梭花”作鱼的别称。苏轼《东坡志林》记载:僧谓酒为“般若汤”,谓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反映佛家戒律与慈悲之心,对动物不直接称呼他们,而是用指代称呼。明代程登《幼学琼林》有“僧谓鱼曰水梭花,僧谓鸡曰穿篱笆”语。
鲤鱼:占魁·锦鲤。民间有“鲤鱼跳龙门”说法,鲤鱼跳过龙门可以化为龙,科举考试第一名被称为“魁首第一名”,也叫“夺魁”;鲤鱼跳过龙门化为龙,意味着超越众人,可以带来好运和成功,比喻中举或者升官发财,所以人们以“占魁”称鲤鱼。古代对色彩艳丽、如同锦绣的鲤鱼雅称,有幸运象征的意思,后逐渐演变为特定品种名称。
鳄鱼:忽律·爬虫之王。可能与远古潜伏捕猎习性有关,展示古人对动物行为的观察。《水浒传》对鳄鱼称呼,如“旱地忽律”朱贵。

黄鳝:天良。天赐良品。民间俗称,指代鳝鱼是天然的饮食佳品,可能在部分地域称呼,流传并不广泛。最常见称呼是“鳝鱼”或“长鱼”。
乌龟:元绪·金官。《述异记》对龟的古称,常用于指长寿。反应古人对“长寿”或者“灵性”崇拜,常与占卜、祥瑞有关。
螃蟹:内黄候。因为蟹的甲壳内含有橘黄色的蟹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胜过蟹肉,形容螃蟹为珍贵美味,赋予“内黄候”雅称。
鹅:舒雁。鹅是野生鸿雁驯化而来,外形与习性和鸿雁有相似之处,相较于鸿雁,鹅前夕飞行、姿态,更为温顺舒缓,游动姿态更加从容,故名“舒雁”。

鸭:舒凫。凫一般指野鸭,鸭也是野鸭驯化而来,比起野生鸭或野凫,节奏舒缓,性情温顺,姿态从容,故以“舒凫”别名称鸭。
青蛙:田鸡·蟾蜍·蛤蟆。青蛙长栖息于稻田,肉质细嫩如鸡,故称“田鸡”。南方多以此别称呼。蛤蟆是青蛙的俗称。
鲸鱼:鲲·大鱼。鲸体型较大,是巨大的鱼类,有“大鱼”之称。《庄子》记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有人认为这里的“鲲”指的是鲸鱼。
鲨鱼:海中狼。鲨鱼是海洋中顶级猎食者,擅长群体捕猎,凶猛与狼的习性类似,故以“海中狼”别称。

有知识就是不一样,想不到我们古人起的名字这么优美、富有诗意!朋友,你觉得我们古人给这些动物起得名字怎么样?你觉得好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