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林间猎手——揭秘雀鹰的捕猎奥秘

科普

我们来聊聊这位林间猎手——雀鹰(Accipiter nisus)。
想象一下,在茂密的树林中,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就在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意中,一双锐利的眼睛正悄然锁定着某处——也许是灌木丛中一闪而过的麻雀,也许是树枝上悄无声息的雏鸟。这,很可能就是雀鹰在执行它的“狩猎任务”。
"雀鹰:林间的敏捷猎手"
雀鹰(学名:Accipiter nisus),属于隼形目隼科鹰属,是一种中小型的猛禽。它之所以被称为“林间猎手”,主要因为它:
1. "栖息地偏好:" 它们喜欢生活在有树木覆盖的环境中,无论是森林、林地边缘、稀树草原,甚至是拥有浓密树木的城市公园或郊区。树木不仅为它们提供了筑巢的地点,更是它们伏击猎物的重要舞台。 2. "狩猎方式:" 与在高空盘旋、视野开阔的雄鹰(如金雕、白尾海雕)不同,雀鹰是典型的“伏击型”猎手。它们会静静地栖息在树枝上,利用茂密的枝叶作为掩护,耐心观察地面或低矮的树枝。一旦发现合适的猎物(主要是小型鸟类,如麻雀、鸽类、椋鸟等,也会捕

相关内容:

Part 01

擅捕雀鸟的猛禽

雀鹰(Accipiter nisus)顾名思义就是捕捉小型雀鸟的鹰,英文名 Eurasian Sparrow Hawk也是雀鹰的意思,因为它们的食物主要是小型雀形目鸟类,因此得名。雀鹰足部中趾发达细长,这样的脚趾长度便于捕捉小鸟时可以增大握持面积,从而稳稳攥住猎物。

图丨树干上停歇的雀鹰

雀鹰体长30—40公分,翼展60—80公分,有明显的6枚翼指。雀鹰翅膀外缘呈明显的圆形,善于在森林中飞翔,便于加速和急转弯,如此巧妙的翅膀结构适合捕捉林间栖息的小型雀形目鸟类

雄性明显比雌性小巧。很多猛禽都有个类似的情况,就是雌雄体型差异比较大,有的种类雌性的体型甚至比雄性大一倍,而雀鹰就是雌雄体型相差较大的一种。雌性雀鹰的体型与雄性苍鹰相当,而雄性较小甚至与一只斑鸠的外型相差无几。

过去认为雌性体型较大是因为雌性要负责全部的孵化和初期育幼工作,所以更大的体型更利于孵化和护巢。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雄性较雌性小,主要的原因是雄性可以捕捉更多的小型猎物,而雏鸟出壳后的早期生长时期正需要大量的小型雀鸟类食物的喂养,更小的猎物适合雏鸟较快的生长发育期,久而久之,一些猛禽演化出雌雄大小差异明显的外形。

Part 02

温带森林物种

雀鹰是分布在古北界的小型猛禽,它们主要的分布地是欧亚大陆的温带地区。在我国的范围内,夏季它们会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的针阔叶和阔叶林中繁殖,每年春季三月底的时候在华南和中部地区越冬的成年雀鹰会逐渐北上飞到北温带的越冬地进行繁殖

雀鹰每次繁殖会生产2-4卵,经过约30天的孵化期,雏鸟会出壳,大部分雀鹰出生后在两周岁的时候会性成熟,可以参与繁殖。雀鹰每年秋季会逐渐从东北地区南下到我国的中南部越冬,北京地区9—10月是雀鹰的过境高峰期,多的时候一个观察点每天至少有两三百只过境的数量,堪称鸟类迁徙的奇观。

图丨空中飞行的雀鹰,其翅膀边缘比较短圆适合林地环境飞行

在北京地区特别是市区中,一些大型的公园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颐和园等这样的园林中冬季会有雀鹰越冬,它们经常利用大树作为隐蔽,截杀林中的鸟类。雀鹰还会在冬季不冻的水源处进行守株待兔,捕捉来喝水的鸟类。我们人类的城市在冬季为它们提供了越冬的便利条件。

Part 03

民间俗称

雀鹰这个叫法是中文正式名,学名是拉丁文名,过去民间称雌性雀鹰为“鹞子”,这个叫法只是俗称,并非科学正式的名称,与今天分类学上的鹞属猛禽虽然同属鹰属,但是与各种鹞没有直接的联系

作者:张彤彤

摄影:蒋 航

编辑、校对:魏 瑶

发布于 2025-08-04 18:13
收藏
1
上一篇:山西吕梁孝义方言大赏(六),飞禽词汇集锦 下一篇:探秘“鸱”字读音与含义,一窥“鸱鸮”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