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地质公园博物馆·网上看展】揭秘“地貌回春”,黄山地貌经典演化模式探秘之旅

【黄山地质公园博物馆·网上看展】揭秘“地貌回春”,黄山地貌经典演化模式探秘之旅"/

我们来探讨一下黄山地质公园博物馆“网上看展”中提到的“黄山地貌经典演化模式:地貌回春”。
“地貌回春”(Geomorphic Rejuvenation)是地貌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一个已经相对稳定或衰老的地貌单元,在后期由于构造抬升、气候变迁(特别是降水增加)、侵蚀基准面下降(如河流袭夺、海平面下降)等因素的再次强烈作用,导致其侵蚀速率显著加快,地貌被重新塑造,呈现出类似年轻地貌的特征的现象。
黄山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地貌回春”实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地壳抬升 - 奠定基础:" 黄山地区的基岩主要是前震旦纪的变质岩(如片麻岩、石英岩等),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 在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冰期,区域经历了显著的间歇性抬升。这种抬升为后续的地貌发育,特别是侵蚀剥蚀作用,提供了必要的动力。
2. "冰期与间冰期的气候旋回 - 关键驱动:" 黄山在第四纪经历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冰期时,气候寒冷干燥,冰川(山地冰川)发育,对基岩进行强烈的刨蚀和搬运,塑造了典型的冰川地貌(如U型谷、角峰、刃脊

相关内容:

鳌鱼峰裂点

根据崔之久先生《黄山花岗岩地貌特征、分布与演化模式》一文,黄山花岗岩地貌在演化上呈现经典的“地貌回春”模式,具体来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黄山花岗岩地貌特征、分布与演化模式》

首先是花岗岩块体隆升与剥蚀阶段:黄山不同期次的花岗岩体共同构成一个隆起的地块, 此后经过长时间剥蚀, 直到中、上新世,形成夷平面。目前黄山中心区的缓丘平台地貌就是这一夷平面的残留。

第二阶段《黄山花岗岩地貌特征、分布与演化模式》

其次是浅切割阶段:夷平面形成后期,在上新世(距今500-250万年)期间,黄山轻度构造隆起,穹形山体顶部和缓起伏,周边有明显轻度切割并出现花岗岩山峰。

第三阶段《黄山花岗岩地貌特征、分布与演化模式》

最后是深切割阶段:随着浅切割阶段的进行,时间来到了第四纪(距今250万年前)开始强烈地壳抬升,夷平面被强烈切割,河流向黄山中心地区进行溯源侵蚀,产生新的峡谷和高峰。

排云亭裂点

光明顶中央台地

(来源:黄山风景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于 2025-08-04 07:13
收藏
1
上一篇:黄山最新简历大揭秘,看完这份简历,你会更爱黄山! 下一篇:黄山地质公园博物馆·网上看展,揭秘黄山地貌经典——空间分布的同心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