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税务新规即将实施!跨境出口业务迎来实名申报时代

又一税务新规即将实施!跨境出口业务迎来实名申报时代"/

是的,您提到的这个方向是符合当前中国税务管理精细化、数字化趋势的。虽然我无法提供确切的“新规”具体名称和发布日期,但“跨境出口商品需要进行实名申报”或者与其相关的更严格的税务管理措施,确实是中国税务部门正在探索和推行的方向之一。
这背后有几个主要的原因和目的:
1. "税收征管精细化:" 随着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交易主体和商品种类日益复杂,传统的税收征管方式难以完全覆盖。实名申报有助于税务机关更准确地识别纳税人、监控交易、防止税收流失。 2. "打击偷漏税行为:" 跨境电商领域过去存在一些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偷漏税的行为。实名申报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要求交易各方(卖家、买家、物流等)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增加了偷漏税的难度。 3. "数据合规与风险监控:" 将跨境交易纳入实名申报体系,有助于税务部门掌握更全面、准确的数据,便于进行风险分析和预警,实现更智能化的税收管理。 4. "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 许多国家对于跨境交易都有实名登记的要求,这是税收合规和打击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的基础。中国加强相关管理也是国际化的趋势。 5. "平台责任加重:" 新规往往会要求电商平台承担起更大的管理责任,确保平台上交易的合规性,包括对卖家进行

相关内容:

此前AMZ123在文章中提到,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2025年第15号公告,要求平台主动“上交”卖家身份和收入数据,打破“藏身平台”的惯例。

如今,第17号公告接棒出台,盯紧了出口环节。

AMZ123获悉,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2025年第17号公告》,对企业所得税预缴纳税申报表进行了修订。

其中第七条明确规定:凡以代理形式出口货物的企业,在预缴申报时,必须同步报送“实际委托出口方”的基础信息和出口金额情况。其中,“实际委托出口方”是指出口货物的实际生产销售单位。

该条款所指“代理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模式:

  • 通过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挂名申报,货物由实际卖家出运;
  • 参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以统一报关方式集拼出货;
  • 借用物流商或其他第三方出口资质进行清关申报。
公告还指出,如企业未如实报送,将按“自营方式”处理,由申报企业就该笔出口金额承担企业所得税申报与缴纳义务。

“买单出口”并不合法,但一度在中小跨境卖家中大行其道——挂别人名义出货,自己收款赚钱,既省事又避税,也因此成为监管的“盲区”。如今,《第17号公告》将这一模式正式点名,意味着这类模糊操作将彻底退场。税务部门以申报表为抓手,穿透名义申报,直指实际出货方,堵住了多年存在的税收漏洞。

而这一变化,对中小跨境卖家影响尤为直接。挂名出货、避税套利的路径被彻底封死,不报实情就需自行承担税负责任,“谁出货、谁纳税”已成为明规则。

值得一提的是,为帮助企业理解操作细节,公告还给出了典型案例:

案例1:A公司与B公司代理出口

A公司帮助B公司出口1000万元货物,并收取10万元代理费。A公司需要申报10万元代理费,并在申报表中详细报送B公司信息;B公司作为实际货主,需就1000万元的收入申报税务。如果A公司隐瞒B公司信息,税务机关将认定A公司为“自营出口”,并对1000万元货物征税。

案例2:C公司、D公司与E公司代理出口

C公司代理D公司出口1000万元货物,实际货主为E公司。C公司需申报10万元代理费,并报送E公司的信息;D公司申报12万元代理费收入,E公司则需申报1000万元出口收入。如果C公司未按要求报送E公司信息,税务机关同样会将其视为“自营出口”,并对1000万元货物征税。

公告将自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生效,距离落地仅剩数月,留给企业调整应对的时间并不充裕。

从平台到出口,申报链条正在闭环,税务监管也正从“看表面”走向“盯实质”,责任不再模糊,主体不再悬空。

但这一轮改革远未结束。“报卖家、报货主”只是前半场,真正深水区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AMZ123了解到,当前跨境电商税务合规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政策加紧落地,市场积极跟进,监管力度持续增强,合规已成为行业运行的基本要求。

平台端:信息穿透成为常态

平台已不再是监管的“盲区”。诚如上文所言,自第15号公告起,平台需主动上报卖家身份与收入数据,税务责任压实至交易起点。平台的角色,正在从撮合者转向申报义务人,“藏身平台”的时代正在终结。

如果说国内已将平台监管纳入制度化轨道,那么放眼海外,政策趋严亦在同步上演。AMZ123了解到,此前意大利税务部门对亚马逊欧洲公司发起调查,指控其未为部分第三方卖家如实申报并代缴VAT,涉案金额高达12亿欧元。而该事件被业内广泛视为欧洲对平台税务责任认定趋严的重要信号。

随着欧盟合规要求不断收紧,亚马逊已在多个国家启动信息核查与税务整改流程,平台的责任边界也在同步收紧。从配合监管到承担实质义务,平台正在被纳入跨境税务链条的问责体系中,“豁免期”已成过去式。

市场端:产品与申报绑定愈发紧密

税务风险正从“账面问题”延伸至商品本身。除了平台报人、出口报货,如今申报信息的真实性也开始被“反查”到产品维度。

此前AMZ123在文章中提到,有卖家因低申报被美国海关抽查,一票货刚补完税,随即被要求补交三年内共36票资料,预估补税金额高达200万元。这场“翻旧账”让卖家直言措手不及,甚至影响到后续账号运营与法人入境。

类似案例在业内并非个例。韩国海关此前也查获多起原产地造假案件,不少出口美国的中国商品在中转环节被非法贴上“Made in Korea”标签,以规避关税政策。涉案金额超过1.2亿元人民币,其中约97%均指向美国市场,部分货物已流入当地,其余仍在港口查扣中。

从低报申报到产地造假,这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操作,正在被全球监管系统逐步穿透。产品与申报正被深度绑定,合规不再是形式,而是一条必须守住的底线。

政府端:出口监管闭环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出口监管也正加速“闭环”——从单一税务查验,升级为政府多部门协同、闭环联动的新局面。

AMZ123了解到,早在2024年,国家税务总局与海关总署即启动34类数据共享机制,覆盖出口申报、处罚记录、缴税信息等,追溯期达三年,为“以数控税”机制打下基础。2025年3月,税务、财政、商务、海关与市场监管五部委联合发文,全面禁止“买单出口”“虚假申报”等行为,并将责任延伸至货代、报关、税务代理等第三方链条,进一步强化“所得税—增值税—海关申报”三表一致的合规要求。

而前文提到的《第17号公告》,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的落地动作之一。通过申报表修订,将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进一步与出口实际责任主体挂钩,推动出货链条信息更加透明、责任更可追溯。

政府端的深度联动,使监管不再容留模糊地带。“灰区”正在收紧,“豁免”正在终结。跨境卖家唯有回归真实申报、规范操作,方能穿越合规洪流,稳步前行。

发布于 2025-08-02 17:28
收藏
1
上一篇:海关总署令第277号解读,深入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申报管理规定 下一篇:北京亲子游必访,十大博物馆盘点,开眼界长见识的宝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