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说起来挺意外的。
如果不是那天在维也纳档案馆看到一份19世纪的旅行笔记,恐怕还真没人注意到,欧洲“白人”的脸,其实分得那么细。
当时那位奥地利学者写道:“在米兰,我见到的人皮肤偏黑,眼神深沉;可一进慕尼黑,街上的人个个鼻梁高挺,眼睛蓝得像冰湖;到了都柏林,满大街的红发和雀斑。”他觉得奇怪,却解释不了。
这事儿,今天看倒也不稀奇。
但在那个年代,大部分人都以为白人就是一个模样。
可真要认真翻翻史料,会发现这张“白人面孔”背后,是整整三千年的迁徙、战争和融合。

不是一两个国家的事,是整个欧洲骨架的来龙去脉。
那会儿,欧洲其实早就被四个主要的民族文化圈悄悄划分开了:拉丁、日耳曼、凯尔特、斯拉夫。
看着像一回事,骨子里却不一样。
拉丁人这边,起点并不是罗马帝国的辉煌,而是更早——公元前一千年左右,意大利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一群部落。
那时候,他们跟邻近的翁布里亚人、萨宾人差不多,谁也不比谁强。
可后来,拉丁人和罗马人搅合在一起,成了帝国的中坚。

从语言、法律、建筑,到城市格局,全都留下了他们的印子。
一个拉丁人的特征,档案里写得挺细:肤色偏深,多数头发棕黑,眼睛通常是深色,五官线条柔和但立体。
那种橄榄色的皮肤,不是晒出来的,是几代人生活在地中海气候下,和南方血统慢慢融合的结果。
不是偶然,是历史写在脸上的痕迹。
不过,说到底,拉丁人赢在制度。
不是靠打,而是靠组织。

罗马不是他们征服的,而是他们共同建的。
语言也一样——拉丁语成了帝国的通用语,后来演变成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这些罗曼语族。
哪怕今天,去看法国的法律、意大利的城市布局,还是能看到古拉丁那套逻辑。
可反过来看凯尔特人,就完全是另一种结局。
凯尔特人很早就出现在欧洲中西部,活动范围特别广:从现在的法国、德国,一直到不列颠、甚至黑海沿岸。
那时候他们挺猛——公元前387年,攻进罗马城的时候,罗马人都吓傻了。

可这么一支打遍欧洲的部落联盟,最后竟然没能留下一个统一国家。
问题出在哪儿?内部分裂。
凯尔特人各地部落各自为政,打仗靠联盟,平时互不统属。
没有中央权力,也没留下成体系的文字记录。
时间一长,就被后来更有组织的民族一点点蚕食。
到中世纪,凯尔特文化基本退到了爱尔兰、苏格兰一带,只剩语言和一些风俗还在。

外貌上,他们有一套挺有辨识度的特征:皮肤白得发亮,很多人有红发和绿色眼睛,五官轮廓偏硬朗。
这种长相,在现在的爱尔兰、苏格兰还能看到。
但文化,这么一套横扫欧洲的系统,竟然就这样散了。
而日耳曼人,起初也没多强,可最后却成了欧洲的新主人。
早期日耳曼部落生活在今天的德国北部、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一带。
那时候他们没文字、没国家,只有庄园、部落和密林。

罗马人提起他们时,常常带着点轻蔑和恐惧——“好战的蛮族”。
可说到底,日耳曼人挨得住打。
他们对罗马的压力从没停过,从莱茵河防线到条顿堡森林,一次次地冲击。
罗马后期疲于应对,最后干脆拉他们入伙。
可谁知道,帝国一倒,日耳曼人反而站了起来。
法兰克王国、西哥特王国、东哥特王国,几个核心部落轮番上阵,逐步建立了现代西欧国家的雏形。

今天的德国、荷兰、北欧诸国,基本都是以日耳曼人后裔为主。
他们的长相,也成了西方世界的“标准样貌”:金发、蓝眼、高鼻、轮廓分明。
这不是美学偏好,是中世纪骑士文化塑造出来的形象。
那时候的贵族审美,基本就是这个样子。
而最后这群人——斯拉夫人,数量最多,势力最广,却始终没能真正整合起来。
斯拉夫人最早在维斯瓦河流域活动,那时候叫“维内德人”。1世纪末,罗马学者塔西佗就记过他们。

可真正叫“斯拉夫人”,是6世纪的事。
那时候他们已经在东欧大片地区定居,从波兰一直到俄罗斯,再到巴尔干半岛。
斯拉夫人的文化结构是村社制,靠农业维生,讲究地缘亲属。
语言上分东、西、南三支,分别对应今天的俄罗斯、波兰、塞尔维亚这些地方。
他们的长相在档案里也有描述:白皙皮肤、浅色眼睛、鼻梁高、面部柔和。
听上去和日耳曼人有点像,但更温和,不那么硬朗。

斯拉夫人最大的特点是——分散。
哪怕到了19世纪,尝试搞“泛斯拉夫主义”的人也不少,可真正能凝成一国之力的,几乎没有。
苏联算是勉强整合了一阵子,但1991年一解体,南斯拉夫内战就爆发。
那场战争,从1991一直打到2001,十年之间,整个巴尔干几乎打成废墟。
斯拉夫人有共同的语言根基,有相似的宗教背景,可一旦涉及主权和民族认同,就很难统一。
不同于日耳曼的联盟传统,也缺少拉丁那种制度粘合力。

所以今天看,欧洲虽然看上去是一个整体,但每一块的形成方式都不一样:拉丁靠制度整合,日耳曼靠军事组织,凯尔特因为分散而衰落,斯拉夫则因缺乏统一意志长期各自为政。
从那以后,谁还敢说白人长得都一样。
参考资料:
【1】 赫尔曼·欧斯特霍夫,《印欧语言与欧洲民族》,商务印书馆,1990
【2】 彼得·希瑟,《蛮族的兴起:日耳曼人和罗马的终结》,中信出版社,2019
【3】 约翰·阿姆斯特朗,《民族与国家的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 诺曼·戴维斯,《欧洲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 费尔南·布罗代尔,《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商务印书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