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人口版图里,民族的切分就像一块布满裂痕的鹅卵石,密集,繁杂,界线又模糊。这些年看地图是越看越花眼,也有人一头雾水——明明看着基本上都是白人,为啥挨着挨着,五官、肤色都各有差别?头发的颜色从金黄到黑褐,眼珠有的发蓝有的发灰,还有红头发雀斑的。有人就纳闷,这些欧洲主体民族,到底是怎么来的?谁又搅和出了这么一锅五彩斑斓的杂烩?

先说当年二战那档子事。希特勒的计划可能从今天再回头看,简直让人头皮发麻。他一心想把“金发碧眼”日耳曼人捧成雅利安人代表,梦想满欧洲只剩下“纯血种”。搞得科学家里意见也撕成几派,都盯着那点基因不放。可基因的东西哪有那么死板?
说来说去,所谓“雅利安人”源头其实一点也不神秘。一口气能包裹半个欧亚大陆,他们最早沿着乌拉尔山那一带游牧,动不动就背着家什往西南、东南走。快四五千年前,一部分扎根在安纳托利亚高原,有人成了被历史记载的卢维人和帕来人。也有人穿过草原野林,进了巴尔干半岛,便是后来的希腊人来历之一。还有更早走进意大利的,慢慢又成了拉丁人的祖先。

要说迁徙路线,比现在的欧洲铁路还绕。往西掠过,中途落下赛尔特人,也就是今天说的凯尔特;朝北一拐,日耳曼人的雏形在那里成型。谁要是画一条迁徙蓝图,肯定得绕好几个圈,乱成一锅粥。关键是,没有哪个古民族自说自话过一辈子,融合得快,改头换面的速度赶不上地域变化,哪还有“纯种”的说法?
说远了点,其实有一点挺有趣。这些雅利安的步履不停不光在欧洲。远在伊朗,波斯的根子里藏着他们的身影;偏偏又有一支挥舞着铁矛过了印度河,硬是把印度拿捏进种姓制度。甚至古汉地北部一带的塞种人,有种说法也沾雅利安的点名。这么多人这么多地,哪里还能混得清清楚楚?古今中外,单论“血统纯粹”,还真没哪个地方说得出口。

接着还有个冷知识。知识分子总喜欢扒词根,十八世纪欧洲的语言学家一琢磨,发现梵语、希腊语、拉丁语、日耳曼语还有斯拉夫语咋这么像?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干脆统一叫“印欧语系”,后来“雅利安语”又成了历史标签。说起来雅利安到底跟谁亲?眼下的欧洲大民族,谁沾边谁不沾边?这些问题放到桌面上,有人一头雾水,有人兴奋得手舞足蹈。
现在欧洲常说的四大民族,凯尔特、拉丁、日耳曼、斯拉夫,彼此都说得上关系,但又各管各的。凯尔特人嘛,现在已经糊到一锅粥。现代爱尔兰人、苏格兰人都认自己是凯尔特后裔,可他们之间并非铁板一块。这帮人的历史也有点乱,像是堆满旧照片的破木箱,拎出来爱尔兰是凯尔特血统,威尔士人也不否认自己祖上是那一路。法国自称高卢人,其实也是拉丁人和凯尔特人的混合体,这事说到底就没人能总结明白。

历史里,凯尔特人算不得什么中央政权、民族统一体。不爱折腾仪式,也没有一套严密家法。部落说换就换,同样的土地,前一秒凯尔特后一秒日耳曼。凯撒打高卢的时候,报了一个数——杀了一百万。仔细想想,也不一定全是凯尔特,因为那地方混乱,一锅搅汤。
再看拉丁人。印象里,“拉丁”好像天生就是意大利的。但事实上吧,拉丁人建镇搞农庄其实热衷畜养牲畜,部族风格挺硬派。父权制有点过火,这倒也不是啥优点——后来的罗马国家机器基础就这么砌出来了。再后来,罗马横扫欧洲,拉丁人就成了法兰克、意大利、葡萄牙、罗马尼亚这些地界的民族祖先。现代看这些人,五官轮廓有棱角,头发颜色多变,很多是黑发。法国人就说自己是高卢人,但有的是拉丁血,有的血脉还掺了点其他啥。

日耳曼人到今天也很常见,德国、丹麦、瑞典一大波号称老祖宗是日耳曼。不过早在古罗马、古希腊的书上,日耳曼人就出现过。名字是高卢语,意思是“住在隔壁的人”。说真的,隔壁也不是一天能走过去的距离。古时候,日耳曼人定居北欧,后来一步步往南扩。打凯尔特,搅罗马,最后在莱茵、多瑙河一带落脚。有时候扮演入侵者,有时又变成被罗马同化的边民。定不下来。
一战二战期间,“金发碧眼”的印象仿佛成了定式。可事实上,德国本土、瑞士东部、奥地利这些地方,混血情况极其普遍。怎么算哪都是白人,可日耳曼人骨相大,普遍高个,皮肤偏白,是那种“北欧范儿”。可不是所有德国人都是金发碧眼。甚至你仔细比比,德国南部的有的外貌偏拉丁,奥地利人也掺杂斯拉夫味道。

对于斯拉夫人,地皮更大。从波兰、捷克到俄罗斯、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大大小小几十国。起初不过是东欧的一个松散部落联盟。六世纪起,他们登陆巴尔干,把土地划拉出来。融合本地的土著,像是滚雪球,越滚越庞大。有趣的是,斯拉夫人五官轮廓分明,但气质内敛柔和,脸型深邃,有时候甚至有点亚洲游牧民的影子。这套融合法子,谁学都学不明白。
战争和流动搅混了这个民族大缸。每打一次仗,地图换一次颜色,融进去的血脉就多一层。比如波兰人,骨子里有斯拉夫、德意志甚至蒙古的混合。历史学家数不过来,也没人能捋清一条清晰血缘链。

有专家做过短时间的基因调查,用了瑞士弗莱堡大学团队的数据。西欧、北欧中部人群金发、浅色眼珠的比例都是在30%-40%。但法国、西班牙一带,黑发深眼的人相对多。英国的红发基因比例全球最高,却又夹杂撒克逊、凯尔特和诺曼底的多重混血,哪来单一的模样?这数据说到底只是科学家们的玩具,现实生活中根本藏不住浪漫的互相融合。
还有个妙事情。你要说欧洲人是“白种人”,大家没什么意见,但一眼能看出来法意和瑞典人的区别。法国南部黑发黑眼,瑞典北部一律红白脸淡眉毛。表面是“同类”,实际上祖先的名单多到让人哑口无言。有时候头脑发热,非要彻底分个清楚,反而搞乱了本来复杂的脉络。

在文化交流和语言杂糅过程中,原始变种一遍遍重塑。拉丁化,克尔特化,斯拉夫化,日耳曼化——每一轮融合,都是新的样貌。只不过今天的人习惯拿标签来划线,殊不知,这些标签早就被一次次历史洪流打碎重组。想追溯源头,刚刚起步就掉进了泥潭。
**历史,没有绝对的纯正血统,只有不停融合的故事。**

四大主体民族的“根”和“枝叶”已经错综复杂,脸长得不一样,其实才更正常。欧洲民族面貌的千差万别,说到底,就是工程师建模都无法“复原”的人类流动史。谁也没说清,到底哪种相貌才算得上标准。
最后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每一代人以为自己属于某一种血统,实际的“祖宗十八代”早混成一团。拉丁和凯尔特本无分界,日耳曼和斯拉夫在人群流动里你中有我。甚至哪天新一轮的人口流动再搅一把,说不定欧洲民族又要画出新模样了。

反过来说,正因为混杂,才有了今天丰富多元的欧洲文化,以及人群包容的可能。现实中谁还纠结到底是凯尔特还是拉丁?生活就是在不断变化中往前走,没人再看谁的眼珠究竟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