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杭州真名之谜,这些地名背后的秘密,你猜对了没?

揭秘杭州真名之谜,这些地名背后的秘密,你猜对了没?"/

哈哈,这个谜语很有趣!让我们来猜猜看:
"杭州":这个谜面有点特别,因为杭州确实就叫杭州。不过,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杭”字由“木”和“工”组成,可能暗示着与木材或工艺有关的地方。而“州”则指水边的城池。综合起来,杭州可能是一个以木材加工或工艺品制作而闻名的城市,并且位于水边。根据这些线索,我猜你可能在暗示 "杭州的别称——临安"。临安是杭州古称,历史悠久,符合这些线索。
"西湖":西湖是杭州的标志性景点,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而闻名。如果我们将西湖作为线索,那么答案一定是 "杭州"。
"龙井":龙井是杭州著名的茶产区,以其优质的龙井茶而闻名。如果我们将龙井作为线索,那么答案也是 "杭州"。
"灵隐寺":灵隐寺是杭州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飞来峰下,风景秀丽。如果我们将灵隐寺作为线索,那么答案同样是 "杭州"。
所以,根据这些线索,我猜你可能在暗示 "杭州" 的不同方面或别称。其中,"临安" 是最有可能的答案,因为杭州确实不叫临安,但临安是杭州古称,符合谜面的巧妙之处。

相关内容:

赋予一块土地以名字,相应地,这个名字也成为人们归属感的具象化存在。

玉兔路、元宝街、乌龙巷......杭州有很多朗朗上口的地名,读起来令人回味许久。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怪诞离奇、低级庸俗的地名。

最近杭州开展了一系列整治不规范地名的活动,其实在名字这件事情上,杭州还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过去。

余杭-钱塘-杭州

相传在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今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

隋余杭郡(大业八年,612年)与今杭州市域对照图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到了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为“钱塘”。

一直到元代,杭州这个名字才真正落定。元十三年(1276)设两浙大都督府,又改设安抚司,元十五年升杭州路,为江浙行省省会。

历史悠久的杭州,连名字都特别多。

红太阳广场-武林广场

如果你是一个老杭州人,肯定也有一张和八少女的合影。站在八少女前方,背景就是当年的浙江展览馆。

浙江展览馆建成之前,武林广场不过是块菜田,1969年,展览馆建成,馆前的这块菜田才被开发成广场,当时命名为“红太阳广场”。

1977年之后,“红太阳广场”才改名为“武林广场”。

建国南路-板儿巷

建国南路的身世,实在有点跌宕起伏。

在南宋以前,这里都是荒郊野岭,南宋时期,太上皇在这里建起了御花园,荒地摇身一变成了皇家地盘。

到了明朝,建国南路早就没了当时的风光,成了买卖木制家具的草根聚集地,市民们要想买木椅子、木马桶、甚至雕花大床,都往这里挤,久而久之,这里被称之为“板儿巷”。

御街-中山路

中山路在南宋时为皇帝至景灵宫祀祖御道,名御街,是一条只允许皇帝架行的专用道路,一端连着皇宫北面,一端通往祀祖的景灵宫。

抗战胜利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统名中山路。

中天竺寺-法净禅寺

法净禅寺旧名“中天竺寺”,位于灵隐寺之南,天竺山之稽留峰下,四周群山环抱,景色幽美,面对流虹涧,背抵稽留峰,左右环以莲花、月桂诸峰,古树掩映,池涧众多,清流激湍,气象环富。

虽然历史不及灵隐寺,但它曾经要比灵隐寺辉煌得多,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南巡时也曾到这里题写“灵竺慈缘”匾额。

乾隆三十年(1765年)春南巡时,为中天竺寺御题寺额,改寺名为“法净禅寺”,由此更名。

白沙堤-白堤

白堤在唐代原名白沙堤,宋代又叫孤山路,明代时又称十锦塘。

今日人们所知的白堤,虽与白居易主持修筑的白堤不在一个方位,但杭州人民为缅怀这位对杭州作出杰出贡献的"老市长",仍把它命名为白堤。


在这几千年的城市变化中,杭州街头巷尾的地名有些被保留下来,有些几经改变留在了文字记载中,也许记忆已模糊,也许只能从照片上了解历史。

但每一个地名的变更,都是杭州成长的最好见证。

发布于 2025-07-30 07:57
收藏
1
上一篇:探寻杭州,揭秘浙江省杭州市各区县名称背后的故事 下一篇:杭州2035展望,0.2亿人口大城崛起,交通枢纽升级,房价预期降幅达15%